【悦·广水】郝店镇关店村:小菌棒“撬动”香菇大产业

09-12 11:20  

在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香菇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集中制棒模式的推行,为这个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进关店村的自动化制棒车间,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与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片,拌料、装袋、检测、转运、灭菌……机械+人工有序运作,将一袋袋原料精准地送入生产线。工人娴熟地将制成的菌棒整齐码放,等待入库。这个投资380 万元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制棒车间,搭建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 李绪强:“过去制2000棒要20多个人忙活一天,现在使用这种制棒机械设备,一天就能搞定6000多棒。而且,菌棒成本从原来的每棒5块多降到了4块多,灭菌效率提升了近3倍,污染率从15%降至3%。”

集中制棒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保证了菌棒的质量。村民华运军对此深有体会。他家去年种了6000袋香菇,收益过6万元。

郝店镇关店村菇农 华运军:“以前自己制棒,配料混合不均匀,配料容易发酸变质,容易感染杂菌,导致后期菌棒出菇量低。现在村里集中制棒,质量有保障,我们种菇更放心了。”

关店村香菇种植历史悠久。但在2023年以前,由于村民种植香菇“单打独斗”,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多年来,村里的香菇产业一直徘徊不前。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等通过考察、调研,决定集中发展香菇产业,一改过去“散、弱、小”的种植模式,采取“集中制棒、分户种菇”和“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走香菇种植标准化、规模化道路。

郝店镇关店村生产车间负责人熊传成:“我们的生产线总共是5条生产线,5套设备,每套每个小时能够制600棒香菇菌棒。工厂化集中制棒能确保生产的菌棒标准化、规模化、更安全,我们还将废菌棒转化为生物有机肥,真正实现从生产到回收的绿色闭环。”

为了让集中制棒模式更好地服务菇农,关店村还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团队, “土专家” 团队扎根车间和菇棚,不断优化制棒和种植技术。

郝店镇关店村“土专家”技术员 王洋:“我们通过反复试验,把灭菌合格率从85% 提高到了97%。现在,我们还会定期给菇农进行技术培训,从搭建内外棚、点菌到后期出菇管理,手把手地教他们。”

在销售环节,关店村也探索出了新的模式。村集体成立了商贸公司,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筹香菇的销售,与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郝店镇关店村菇农 黄应萍:“村集体包销价每斤高出市场2、3元,光这一项,我就多赚了5000多元钱。”

去年,关店村集中制棒产能就达105万棒,不仅让香菇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更让这个曾经负债40万元的“空壳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益突破100万元。2024年,“关店模式”带动全村增收1300万元,一百多户菇农年均增收超过10万元。

郝店镇关店村党支部书记 李绪强:“我们将继续完善集中制棒模式,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香菇产业的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在这个产业中受益,助力乡村振兴。”

一朵小香菇,正成为关店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集中制棒为其他村的香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直接带动周边6个行政村、辐射600多户农户发展产业,真正实现“一朵菇富一方人”。


融媒体记者:周苗 杨辉 

通讯员:朱晓东

责编:周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