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郝店镇中心卫生院120分钟"抢"回中风老人!基层溶栓再突破,30分钟完成"门药"救治

09-12 10:51  

近日,广水市郝店镇中心卫生院卒中救治团队再次传来捷报——成功为一名7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从患者入院到用上阿替普酶,全程仅耗时30分钟,远低于国家标准的60分钟"门药时间"(DNT时间)。这是该院开展的第二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标志着基层医疗机构在脑血管病急救领域的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也为破解医疗资源"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鲜活实践。

黄金时间窗内的120分钟竞速

时间回溯至患者蔡某就诊当日。70岁的她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2小时被紧急送至郝店镇中心卫生院急诊。"患者刚到院时,右侧胳膊抬不起来,说话也含糊不清。"接诊医生回忆,团队立即启动卒中急救流程,通过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患者得分为7分,属中度神经功能缺损。

在头颅CT快速排除颅内出血后,由内科、急诊科、影像科组成的MDT(多学科协作)团队迅速研判:患者发病时间在2小时内,仍处于4.5小时黄金溶栓时间窗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医护人员随即向家属清晰解释溶栓获益与风险,仅用5分钟便完成知情同意沟通。最终,团队按照0.9mg/kg的标准剂量,为患者输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从患者入院到药物输注,全程仅30分钟。治疗24小时后,患者NIHSS评分降至2分,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言语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目前恢复状况良好。

从"单例突破"到"流程再造"的体系密码

此次30分钟完成"门药"救治的背后,是卫生院对卒中救治能力的系统性重塑。2025年以来,该院锚定基层脑血管病急救痛点,通过"硬件升级+能力建设+质控管理"三措并举,逐步构建起规范化的卒中救治体系。

在硬件上,该院配备CT设备,打通"院前-院内"急救衔接通道,即便缺乏高级影像设备,也能通过"基础CT+远程会诊"模式,精准完成溶栓前评估;在能力建设上,选派骨干医生赴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静脉溶栓技术,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打破科室壁垒;在质控管理上,严格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建立"溶栓登记-随访-改进"闭环系统,将DNT时间从第一例溶栓的56分钟,大幅压缩至此次的30分钟。

"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流程标准化的必然结果。"卫生院负责人表示,每一次溶栓都是对团队协作的考验,从急诊接诊、量表评估,到影像检查、家属沟通,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操作规范,确保在黄金时间窗内"不错过、不耽误"。

医共体赋能,让优质急救"沉"到家门口

对于基层卫生院而言,开展高风险的静脉溶栓治疗,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设备不足、技术薄弱、患者认知度低等问题,往往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而郝店镇中心卫生院的突破,正是医共体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

依托与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的医共体关系,该院不仅能获得上级专家的实时指导,还能通过进修学习、病例讨论等方式,快速提升医护团队的专业能力。"遇到复杂情况,我们可以随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联系上级医院专家,第一时间获取专业建议,这让我们开展溶栓治疗更有底气。"参与救治的医生说。

同时,针对基层患者及家属对溶栓治疗认知不足的问题,该院创新采用可视化工具进行健康宣教,用通俗语言和直观图示解释治疗原理、获益与风险,将知情同意书签署时间缩短至5分钟,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守护10万居民,基层卒中急救再出发

两例静脉溶栓的成功,不仅填补了郝店镇中心卫生院在卒中急救领域的技术空白,更让周边10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脑血管病急救服务。"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往市区医院送,路上就要花1个多小时,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现在在镇卫生院就能溶栓,真是给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实事。"患者家属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医疗技术提升的民生温度。

下一步,郝店镇中心卫生院将持续深化卒中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救治流程,强化与上级医院的协同联动,让更多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生命时间窗"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该院卒中团队也呼吁,广大群众要牢记"中风1-2-0"识别口诀:看"1"张脸是否对称、查"2"只胳膊是否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是否清晰,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立即拨打120,把握黄金救治时机。(通讯员 刘小斌 杨爱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