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桑梓情深 共谋发展——校友专家共话家乡新未来(二)

08-18 17:40  

【编者按】桑梓情深,共谋发展。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时期,我市诚邀各界优秀校友重返故里,畅叙乡情、共话未来。这既是一次情系故土的深情相聚,也是一场智汇家乡的思想碰撞,更是一场推动人才、科技、资源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盛会。下面的这七位优秀校友是这么说的:

苦练内功强实力  广宣优势促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杨双艳:

感谢市委、市政府将游子集中带回故乡,对家乡的发展感到震撼和欣慰,也感受到了家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广水要坚持 “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各方面提升知名度,让社会各界了解广水的诚心和决心。利用媒体等渠道推广广水的文旅、特产、科技等优势,实现 “走出去” 和 “引进来”相辅相成。

即苦练内功提升综合实力,并借助媒体力量全方位宣传广水优势,实现内外联动发展。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广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必将显著提升,发展潜力将加速转化为现实动能。

跨境赋能+农耕文旅  打造生态产业新名片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德翼:

感谢广水市委、市政府的热情招待,感受到家乡对游子的重视。希望利用自身在跨境电商国际论坛等方面的资源,为广水企业出海提供信息支持。挖掘农耕的教育价值,并结合环境保护、养老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认识到当前地球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利用自然环境吸引人们关注。

我希望通过积极链接跨境电商资源助力企业出海,并深挖农耕价值,融合环保、康养打造特色产业,同时守护绿水青山。相信通过资源对接与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广水不仅能拓展经济空间,更能塑造一张亮丽的生态与文化名片。

智汇广水  科技赋能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黄俊:

感谢市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有机会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广水市的科技顾问,未来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为家乡的科技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我将积极履行科技顾问职责,运用专业知识和资源,全力支持广水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升级。同时,也祝愿广水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以教筑基 以创领航 以才聚力

打造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新高地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猛:

认为在广水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 “情系广水,共筑未来” 校友回馈活动意义独特,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担当。这两天的参观考察让自己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和蓬勃生机,品尝到家乡菜,对广水的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发展等有了新认识。

建议广水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科创高地、建设人才蓄水池为总抓手,融入武汉都市圈。在教育方面,要打造教联体升级版,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搭建分层创新载体,推动企业质改速转,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实施三圈层人才策略,打造乡情引才品牌,优化人才生态。

我们将通过以上举措,即以教育筑基、科创引领、人才聚能为三大核心抓手,深化教联体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搭建多层次科创平台,实施精准人才策略,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相信通过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广水必将筑牢发展根基,激发创新活力,汇聚天下英才,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

创新本土文化育人模式

培育广水历史文化代言人

国家海外优青、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彭金波:

广水拥有欧阳修、宋濂、杨涟等众多名人资源,但很多人对这些名人与广水的关联并不了解,建议将广水名人融入本地语文教育中。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家乡名人的印象,增强家乡认同感,让学子们走出家乡后能主动向他人介绍广水。

期待此举将有效增强广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家乡认同,使他们成为广水历史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科学规划锚定方向  深挖潜力跨越提升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自然:

感谢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活动,荣幸见证家乡的华丽蜕变,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发展上的努力与成效。

广水要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国家和重庆市重大专项支持,申报重点产业集群,对接交通规划。广水可以强化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推动优势产业升级改造,通过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等解决企业招工困难等问题。要强化区域联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将研发设在武汉,生产基地等设在广水。要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深化农业现代化,借鉴重庆相关模式经验。党建引领,强化广水文化自信建设,讲好广水故事,探索红色文化,深挖“广水四贤”。

希望通过科学的规划、务实的产业升级、紧密的区域联动和深厚的文化赋能,广水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以聂华苓为媒  提升广水文化影响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

聂华苓作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唯一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中国人,但其知名度较低。建议教育局组织将其作品分阶段纳入小学、初中、高中课外读物,老师在课堂讲解,让更多人了解聂华苓。广水要打造记忆点,提炼一句就能让人记住广水的话,如随州以 “编钟故里 炎帝故乡” 为标识,广水可结合自身特色(如李白写《静夜思》的地方等)打造记忆点,吸引游客前来,并争取留住游客,拉动旅游资源。

广水能够通过系统推广聂华苓作品进校园提升其认知度,并精心提炼具有冲击力和独特性的广水城市形象标识,打造核心记忆点。相信在各方努力下,聂华苓将成为广水重要的文化符号,鲜明的城市形象标识将有效提升广水的辨识度与吸引力,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融媒体记者:毛貌

责编:王译萱

审核:李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