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溺水风险攀升。面对严峻的防溺水形势,广水市迅速响应,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宗旨,全面铺开了一场覆盖城乡、立体多元的防溺水安全守护行动。
通过一系列高位部署、立体宣传、联防共治和科技赋能的硬核举措,广水市正全力织密一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网”,为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高位统筹,构筑立体化责任防线
防溺水工作,责任先行。广水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此项工作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8月19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传达上级关于防溺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全市的风险点进行精准研判,并对关键任务作出周密部署。
为确保责任层层压实、环环相扣,广水市建立起一个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立体工作框架。该机制明确了教育、水利、公安、应急管理等关键部门的职责边界,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统一指挥、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一个从市级到镇(办)、再到村(社区)的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全面建成,确保了防溺水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盲区死角。
宣教并举,筑牢全民性思想堤坝
源头预防是防溺水工作的治本之策。广水市发动了一场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攻势,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识。
线上,市融媒体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制作并推送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防溺水科普短片和警示案例,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线下,市文旅局的村村响“大喇叭”在重点时段循环播放安全提示;市红十字会则深入基层,以“路演”的生动形式,通过现场讲解、模拟演练和互动问答,将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送到了田间地头和社区广场。
市民政局联合义工联开展了20余场主题宣传活动,市妇联创新的“1+N”宣传模式,组织“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参与巡逻和包保。市安防应急委办更是调动全市470余处应急广播,定时向70万民众播报提醒,并通过各类电子屏、巡逻车滚动播放信息超2000次,短信、微信推送知识超70万次。这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立体化宣传,营造了“人人讲安全、时时防溺水”的社会氛围。
精准防控,落实网格化源头治理
“学生在哪儿,安全教育就在哪儿。”这句口号在广水市教育系统得到了最生动的实践。市教育局组织广大教职工,对超过5万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入户家访,并将11.5万份《致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亲手送达监护人,确保安全责任的无缝对接。
团市委结合“爱心托管班”“返乡大学生实习实训”等项目,开设了40余场“青春自护”专题课,并动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村组,开展了超过1000场次的入户宣传和水域巡查。在蔡河镇,镇团委与卫生院携手,为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防溺水知识讲座,寓教于乐。
为了实现精准治理,全市对危险水域进行了“地毯式”摸排,共摸排出2177处重点危险水域,并为每一处都建立了明确的包保责任清单。同时,针对排查出的2700余名重点关注未成年人群体,建立了专门的关护档案,实施动态跟踪管理。
科技巡防,织密全天候安全网
在传统“人防”的基础上,广水市积极引入“技防”新手段,并结合常态化的巡查机制,构筑起全天候的守护网络。
骆店镇创新采用无人机“空中哨兵”,对全镇124处重点水域实施早、中、晚“打卡式”巡查,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云看护”,极大提升了监管效率。在中华山林场,由安全员和巡护员组成的2支“橙色守护队”每日定时沿库巡逻,这些流动的橙色身影成为水库边最暖心的安全信号。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安全保障的基石。全市在重点水域增配了5000套包含救生绳、救生杆、救生圈和警示牌的“四个一”应急设施。市水利和湖泊局强化了各级河湖库长的巡查责任,累计巡查达810人次,并成功劝阻了45起下水嬉戏等危险行为。基层村(社区)的“防溺水巡逻队”则充分激活了治理的“神经末梢”,每日对沟渠、堰塘进行巡视,镇村干部累计走访超过10万户家庭,覆盖群众40万余人次。
防溺水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接下来,广水市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深化各项举措,不断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更硬的措施,为全市人民的安全保驾护航。
(通讯员:杨辉 高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