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广水市余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名著辩论会"正热闹上演。"我觉得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讲情义,值得学!"9岁的陈意宝攥着小拳头据理力争;对面的王诗涵立刻反驳:"但诸葛亮让他守华容道是有任务的,这说明答应的事要做到!"孩子们脸上的认真劲儿,让窗外的蝉鸣都仿佛轻了几分。
这个暑假,余店镇爱心托管班的"四大名著启蒙课"成了爆款。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暑期农忙时节,不少家长奔波于田间地头,留守儿童的照看问题曾让许多家庭犯难。今年,镇里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学校闲置教室等资源,由党员干部、返乡大学生成志愿团队,办起了不收费的爱心托管班。除了辅导作业,志愿者们特意设计了"经典浸润"课程,让四大名著里的人物故事,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精神钙片"。
"孙悟空打白骨精时,明明被师父误会,却还是舍不得离开,这叫责任!"11岁的留守儿童刘裕祥在日记里写道。她的父母在外务工,往年暑假总跟着爷爷奶奶在田里"陪工",今年托管班的课让她着了迷。志愿者们很懂孩子的心思:讲《西游记》,就用皮影戏演"三打白骨精",让孩子们在光影里读懂"坚持";说《水浒传》,就组织"角色扮演",让"鲁智深"徒手搬开教室角落的旧书桌,亲身体验"见义勇为"的力量;聊《三国演义》,就用沙盘推演"赤壁之战",在游戏里理解"团结"的分量。
托管班的"名著顾问",他翻出珍藏的连环画,指着《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地插话说:"你看刘姥姥再难也乐呵呵的,这股子乐观劲儿,孩子们能学到一点,就一辈子受用。"在他的提议下,班里还开展了"名著精神找一找"活动——孩子们发现,村里修桥时带头跳进冷水里的王书记,像极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照顾孤寡老人的邻居张阿姨,有着"乐善好施"的鲁智深影子。
教室后墙的"成长树"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收获叶":"我要学唐僧,认准目标不放弃" "像武松一样,敢作敢当" "要学张飞,对朋友真诚"……片片绿叶间,还粘着几张家长的留言,其中一句写着:"没想到娃在托管班不仅有人管,还懂事了——昨天主动帮奶奶买菜啊,洗衣服啊,说这是'力所能及的担当'。"
"托管班的温度,藏在细节里;教育的力量,藏在传承中。"余店镇党委书记看着孩子们围着志愿者讨论"孙悟空能不能打败奥特曼",笑着说,"把经典里的精神养分,变成孩子们能理解、能践行的成长密码,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爱心'。"
夕阳透过窗户,给"成长树"镀上金边。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志愿者念起自编的童谣:"西游路上勇闯关,三国英雄义为先,水浒好汉心向善,红楼梦里有温暖……"稚嫩的声音里,藏着乡土中国对下一代最朴素的期许,也藏着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通讯员:卢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