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落实校地共建助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要求,7月4日至25日,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头雁计划”实践团队余紫瑄、胡雨蝶、王菲儿、张怡婷、吴昕阳五名同学,深入广水市骆店镇人民政府,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政务实习。她们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在乡镇工作的最前沿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安全课堂入村落 筑牢暑期防护网
7月18日,骆店镇鲁班新村和联兴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气氛活跃。头雁计划成员张怡婷和吴昕阳正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一场暑期防溺水安全公开课。投影幕布上展示着真实的溺水案例图片,吴昕阳指着水域警示标识,详细讲解着自救要点。“看到有小伙伴落水了,能自己跳下去救吗?”张怡婷向台下的三十多名小学生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正确的求救方式。她们结合动画视频和互动问答,让安全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此前一周,两人已随镇政府工作人员排查了镇内多处重点水域隐患点,并在骆店、草店、联兴三大片区进行宣讲,覆盖学生及家长逾200人。
触摸产业脉搏 探寻振兴动能
在骆店镇工业经济发展办公室,张怡婷的案头堆叠着厚厚的全镇工业经济报表。她逐行研读,学习惠企政策条款,并跟随办公室同事实地走访了本地企业中农良品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在农业岗位的王菲儿正熟练操作着“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各村上报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流程优化。“这条土地流转信息需要补充合同编号”她指着屏幕上的一条待处理数据说。
解码乡村善治 感受治理温度
工作间隙,实践团队走进双塘村,探寻“共同缔造”的实践样本。在村里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生活用品,墙上张贴着积分细则。当地村支书介绍:“积分制把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矛盾调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隔壁的幸福食堂里,几位老人正享用着午餐。负责党建工作的胡雨蝶了解到,食堂日常管理由党员志愿者轮值,经费主要来源于村集体收入和爱心捐赠。团队成员还参观了村里的育秧工厂,了解现代化农业设施如何助力粮食生产。
记录基层故事 传播振兴声音
实践中,团队成员发挥公共管理专业所长,将所见所闻转化为鲜活报道。余紫瑄在协助筹备镇级会议、优化公文流转流程之余,与同伴们合作撰写了《让红色基因扎根童心》《骆店镇联动湖北大学支教队 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七色光支教队开展民族专题课 厚植民族团结精神》等多篇反映当地暑期托管班、文化活动的稿件,被上级媒体采纳发布。“把骆店镇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上的好做法记录下来、传播出去,也是我们服务基层的一种方式。”余紫瑄说。
三周时光飞逝,当实践临近尾声,五位同学走在回镇政府的乡间小路上,夕阳拉长了她们的身影。余紫瑄感慨于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精细与不易;胡雨蝶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了具象认知;王菲儿透过数据看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基础;张怡婷理解了优化营商环境对县域经济的意义;吴昕阳则在乡村规划中体会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这段扎根骆店镇的实践经历,如同一堂行走的国情课,让她们在服务奉献中深化了对脚下土地的理解,也明晰了青年一代肩头的责任。
(通讯员 王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