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落实校地共建助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要求,7月20日上午,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及旅游学院志愿服务队,在骆店镇组织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 乡村振兴研学实践。这场研学既是校地共建协议下的实践延伸,更是“头雁计划”深入基层、深化认知的 “实战课堂”。 成员们循着骆店镇 “党建引领、产业兴镇、治理创新” 的发展脉络,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文化场馆中实实在在了解基层发展现状,细致感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智慧。
党建赋能乡村蝶变:青马视角下的 “五星” 实践
首站双塘村,头雁计划成员沿着“五星”党组织创建足迹,先后探访了育秧工厂、中医药文化馆、积分制超市和幸福食堂,切身感受党建引领下的乡村蝶变。
育秧工厂里,智能化育秧设备有序运转,作为“鲁班香稻”小镇的重要载体,这里每年培育优质稻种可辐射千亩农田,让“党建+现代农业”的图景清晰可见。中医药文化馆内,野菊花、红栀子等中药材标本整齐陈列,同时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也诉说着骆店镇“中药材小镇”的建设历程,更体现出党组织对特色产业的精准谋划。”
积分制超市里,货架上的日用品与墙上的积分兑换规则相映成趣——村民参与房前屋后整治、践行文明公约等活动便可获得积分来兑换物资,这一治理创新让“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落地生根。“这不仅是治理方式的创新,更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头雁计划成员张怡婷感慨,“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背后是基层党组织对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把握,这种治理智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幸福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正被端上餐桌,老人们的笑脸印证着镇党委“把民生保障作为政治责任”的承诺,让头雁成员深切体会到“党建温度”直抵民心。
产业振兴一线课堂:政务实习生的 “发展解码”
在中农良品、金涛农业等企业车间,头雁计划成员既参观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更关注到党建赋能产业的实践。依托这些农业企业,骆店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发力”创新农业模式推动农企升级,让“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理念落地生根,头雁成员深刻认识到“党建是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同时,骆店镇也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强化企业服务,做好送政策、搭平台、解难题等各项工作,为金涛、晨光等企业降本减负,协调解决发展问题,携手互助共进,实现双向良性经济发展。
特色养殖与文化传承点位,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东方村肉兔基地里,标准化养殖车间的党员技术骨干正在为农户培训养殖技术;青堆村梅花鹿基地的规划图上,骆店镇“百千万”的规模化目标清晰可见。“镇党委锚定特色养殖目标,党员干部带头闯、带头干,让‘纸上蓝图’变成‘田间实景’。”头雁计划成员吴昕阳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党组织带领群众实打实拼出来的,这种‘党建赋能产业’的实践,为我们研究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化根脉与治理智慧:青马尖兵的 “实践顿悟”
石堰村鲁班农耕文化展览馆内,一件件老农具与历史图片串联起红色沃土与鲁班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干部素质提升年”的成果载体,这里不仅展示着骆店镇的农耕文明,更记录着党员干部在文化传承中的引领身影——通过“鲁班大讲堂”等平台,镇党委将文化传承与干部培养相结合,让鲁班精神成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精神养分。头雁成员们在展品前驻足良久,深刻体会到党组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领航者,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者。队长余紫瑄有所感悟,“青马班强调‘能力提升’,骆店镇把鲁班精神融入干部培养,这种‘在实践中育人’的模式值得我们带回校园。”
此次研学是校地共建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行走的党课”。头雁计划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智慧、治理经验融入学术研究,以“头雁”之姿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理论之花在实践沃土中结出丰硕成果。(通讯员张怡婷 吴昕阳 余紫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