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楹联大家齐聚广水 助力擦亮城市“文化名片”

05-23 15:56  

传承楹联之美,弘扬文化之韵。5月22日,中国楹联学会来我市调研指导楹联文化工作,交流研讨楹联创新创作,推动楹联文化理论研究、品牌创建、活态传承、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楹联“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作用。调研期间,众多楹联大家围绕楹联文化推广模式创新、组织体系建设、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接受广水融媒记者专访,畅谈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楹联事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崭新思路、创新方法、全新路径。

李殊璇:李会长您好,欢迎来广水调研指导楹联文化建设工作。广水文脉悠长,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这些都为楹联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您认为,应如何深化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通过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楹联宣传推广,提升新时代楹联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引领力呢?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李培隽:广水很多年前就已经被授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希望加强文化惠民,让群众自觉运用、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面向基层,服务全局,持续提高楹联文化的辐射力和覆盖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AI、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宣传、推介、普及楹联,让楹联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相信广水的楹联创作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殊璇: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蕴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瑰宝。李会长,请您谈一谈,如何以诗词楹联为载体,丰富广水文化内涵,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呢?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李培隽:诗词和楹联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好普及工作,通过联教和诗教,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我们的诗词和楹联,不断夯实群众基础。诗词和楹联与文旅也是很好的结合,可以将楹联同景观、同公园、同建筑、同文旅结合起来,通过楹联培训、楹联吟诵、楹联书写等形式,促进楹联与文旅相融相促。希望广水文旅能够把楹联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丰富楹联创作活动,拓展楹联平台载体,使我们文化旅游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纪磊:肖会长,您好。我们都知道,传承楹联文化,赓续中华文脉,需要培育时代新人。您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发力,能更好地推进楹联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教育教学,促进楹联人才培养呢?

中国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法人 肖良平:楹联进课堂、进学校,做好楹联后备人才培养,一直是我们中国楹联学会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我们中国楹联学会在全国各地开展楹联教学,包括楹联教育基地建设,一直是常抓不懈的。我们现在有很多好的经验,就是把楹联和语文课本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当中,尤其在讲传统诗词的时候,就把我们的楹联常识融入律诗、诗词中,结合起来讲,这样既不占用过多时间,又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我们中国楹联学会还举办了好几期的全国楹联教师培训班,让他们用更专业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怎么学好楹联。

纪磊:传承楹联之美,弘扬文化之韵,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务实之举。请您为我们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楹联“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助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呢?

中国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法人 肖良平:广水已经是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这是广水党委政府在楹联这块非常重视。可以和全国各地一些做得好的地方多加强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不断提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使用楹联,把楹联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使楹联文化成为一种全民文化。

吴思雨:陈会长您好,作为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您对楹联文化建设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您认为广水应当如何守正创新、发扬优势、擦亮品牌,更好地让诗词楹联讴歌时代进步、讲好发展故事、服务高质量发展呢?

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佐松:广水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多年来,广水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楹联创作,加上楹联学会做出的巨大努力,培养了一大批楹联创作人才和骨干,为楹联文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北省是楹联强省,广水市是湖北省的楹联强市,要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充分挖掘楹联创作的素材和养分,多创作叙事性的楹联,鼓舞人心士气,讲好广水故事,弘扬时代新风,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径。

吴思雨:楹联根植于群众、浸润于生活、服务于大局,在展示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涵养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您认为应当如何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广大市民关注楹联创作,感受楹联魅力,推动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呢?

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佐松:广水深入开展楹联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企业“六进”活动,通过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有声势的楹联文化活动,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希望加强策划,进一步创新楹联文化宣传方式方法,通过楹联创作、楹联比赛、楹联联谊等活动形式,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记者:郑伟 纪磊 李殊璇 李君诚 宋蓓 吴思雨

责编:宁慧艳

审核:陈松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