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水市余店镇金盘村,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通村达户,改造提升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色彩鲜艳的主题墙绘形象生动、集中连片的田块平坦开阔……近年来,广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余店镇大力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探索“整治+”新模式,实现“土地功能腾挪、乡村面貌更新、生态环境改善”综合效应。
“整治+空间优化”,描绘村庄规划新蓝图,一张地票承载几多乡愁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统筹发展样板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区,首要任务就是要破解乡镇耕地碎片化、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等发展难题。
“项目区耕地土层较薄,大部分位于山岗丘陵,难以开展机械化耕种,耕地抛荒严重,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空心村较为普遍。”余店镇镇长王虎这样介绍项目整治前土地现状。
对此,广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规划引领,在农用地综合整治方面,推动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充分挖掘未利用地资源,实施“旱改水”提升耕地质量,2年来累计开发未利用地4245亩,旱地改水田1079亩。坚持量质并重,整治生态农田14577亩,实施节水灌溉工程8197亩,促进农田集中成片。为解决村庄空心化问题,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在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方面,复垦宅基地1183亩,启动金盘村和双楼村拆迁撤并,将零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并,新建居民点10个,整治特色旧房102户。在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集中资金实现村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打造集医联体、养联体、活动中心、健身中心、菜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区。
“对于拆迁户,我们除了采取政策性安置和后备补偿外,还实施地票管理,不仅是为拆迁户保留了本村宅基地拥有权,也是保留了他们的‘乡愁’”。余店镇党委副书记杨春刚在介绍金盘村集并点时提到。为破解清拆难题,广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地票管理”机制,用“地票”换取村民的“赞成票”,既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也让离乡人的乡愁有“乡”可寻。
“整治+产业振兴”,培植区域发展新动力,一张名片跨越几程山水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国土整治的灵魂是产业植入。自项目实施以来,坚持以“一手抓整治、一手抓产业”的整体思路,以土地整治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铸牢乡村振兴基石。
脆爽可口的白黄瓜、皮薄软糯的白茄子、清香微甜的大白菜,余店的特色“三白”蔬菜,采用了传承多代的老种子和传统技艺种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进一步擦亮余店“三白”蔬菜品牌名片,健全产业链,打开销售路,让“三白”品牌走出大山进入千家万户,依托全省“三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流转土地700多亩,投资200多万元,探索建立以古城等村为中心“三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带动50多户老百姓致富,消化了全村富余劳力,带动了100余户村户返流回村。
“整治+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一场对话凝聚多点共识
金盘村、英姿寨村、卢畈村被纳入“共同缔造”试点,如何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发动群众参与家园建设?这是摆在干部群众面前无法跨越的建设路径。
余店镇党委一班人深入调研,将群众意愿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与村民、党员、群众代表面对面对话、心与心交流,以规划编制为切入口,和群众一起商量道路怎么修、环境怎么整、村庄怎么规划、产业怎么发展,共绘村庄蓝图。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设计人员技术帮扶,村民投工投劳”的方法,让村民参与到建设材料的选定、工程实施监督和管理等系列工作中,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安置房建设过程中,特地带村民来现场观摩和体验,村里的老泥瓦匠看了之后都对房子质量赞不绝口,让村民再没有顾虑。”“我们这个健身器材是村里的老匠人拿自家的水平仪装好的,老百姓还自发清理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都是义务劳动!”镇党委副书记杨春刚在施工现场激动讲到。
村民广场、文化长廊、肥沃良田……漫步在金盘村新铺设的黑色沥青路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与迷人的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一步一景、景景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