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广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五项措施推动补充耕地生产

08-18 11:24  

广水市积极主动,超前谋划,大力推动补充耕地生产工作,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两项指标生产,扎实有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一是明确责任抓耕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补充耕地工作的通知》,明确17个镇办为耕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后期管护的责任主体,市政府每年初对各镇办下达年度补充耕地任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指导镇办完成项目选址立项及后期管护工作。

二是奖惩结合促耕种。对“两项指标”新增耕地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备案入库指标比例不达标的镇办,除当年预付基本施工费以外,暂停支付增减挂钩剩余项目工程款项,直至达到备案入库比例;对于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镇办,除省及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外,停止该镇办建设项目用地的报审。

三是强化督导保耕种。市政府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两项指标”生产和管护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了由班子成员带队的5个督导专班,实地督导各地抢抓农时、播种生产;建立了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同志、各镇办政府主职参与的微信群,定期通报“两项指标”验收、入库情况,形成了政府主推、部门督导、镇办落实、村级耕种的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新机制。

四是落实经费推耕种。适当提高后期管护经费补助标准,在前期补助经费旱地300元/亩/年、水田每年500元/亩/年的基础上均上浮100元/亩/年,极大地提升了镇办后期管护工作积极性。同时,安排资金近100万元对耕作条件欠佳的地块进行整改,力争种满种足。

五是鼓励公司包耕种。充分发挥镇村合作公司规模化耕作的有利优势,将验收后的补充耕地移交、划转给镇级平台公司或者村(社区)乡村合作公司,由其负责耕种、水利设施维护等后期管护。同时,要求其在3年管护期限内,旱地应种植农作物,水田应每年种植一季以上水稻作物,确保项目区内不出现抛荒和“非农化”问题。此举既壮大了集体经济收益,又避免了抛荒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进入管护期田块耕种率达90%以上,已有1060亩占补平衡项目、1498亩增减挂钩项目备案入库,“两项指标”由“亏”到“盈”的定势已经形成。

(通讯员:王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