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广水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创建乡村合作公司,打造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独资、控股或参股)设立并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有效破解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短短2年间,广水乡村合作公司从零起步,稳步发展到211家,实现营收1.39亿元、盈利26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8000余名农民增收致富,帮助脱贫户2000余人实现再就业。
钱进村,“穷山窝”变身“聚宝盆”
“听说这里的蓝莓又大又甜,专门开车带家人过来尝鲜。”5月20日,广水市十里街道观音村的蓝莓基地开园迎客,游客王红丽一边采摘一边点赞蓝莓的鲜甜可口。
观音村地处中华山脚下,是当地有名的“穷山窝”。2002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发现村里土地撂荒,感到心疼不已,于是带领村民激活“沉睡资源”,修路、开荒、种地。村里先后成立8个种养合作社,形成餐饮服务、林果种植、甲鱼养殖、苗木花卉四大特色产业。
合作社产业办得红火,村集体收入却寥寥无几——年收入常年“稳定”在10万元左右。
2021年5月,观音村成立广水市首家村级合作公司——创新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创造性开展各级政府性项目资金“拨改投”工作,组织专班对村里近十年来政府投入市场主体支持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经清理核实,观音村将各级直接投入市场主体的政府性项目资金,按90%折算入股;间接投入市场主体周边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按10%折算入股。折股量化后,由村合作公司代表村集体持有市场主体19%的股份,每年享有20万元以上的保底分红。
“将政府拨款转变为合作公司投资,既壮大了资产规模,又增加了集体收益。”熊永俊说,2022年观音村合作公司利润达110万元,今年计划新建冷链仓储中心、农产品电商销售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人入乡,“强村带弱村”合力谋发展
5月24日,广水市李店镇雷楼村水蛭养殖场,工人们仔细查看水蛭幼苗的生长情况。
“3月开始育苗,11月收获成品出售,整个饲养周期8个月。”养殖场负责人黄雄深谙水蛭养殖之道。
黄雄是土生土长的雷楼村人,他在外打拼十余年,做过销售员、采购员、经理,收入节节攀升。2014年,看到家乡巨大变化,黄雄决定返乡发展。回村后,他创办生猪养殖场,种植火龙果、蔬菜等,带动村民脱贫增收。他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18年入选村“两委”,2021年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2021年,雷楼村合作公司——广水市鸿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黄雄担任公司法人。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多方实地考察,最终集体决策一致同意发展水蛭养殖项目。“雷楼村紧邻应山河,常年水源充足,适合水蛭养殖。”黄雄说。
水蛭俗称蚂蟥,提起它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但在黄雄看来,水蛭却是地地道道的“软黄金”,它的药用价值高,干制品可制成中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市场需求潜力大。
2022年,雷楼村合作公司投入近55万元建设了15亩水蛭养殖基地,新建7个大棚28个养殖池。当年收获2192斤鲜品及水蛭干品,公司获利16.4万元。“目前根本不愁销,水蛭养殖还有很大市场空间。”黄雄说。
水蛭养殖基地建设和日常运营也给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我平时在养殖场给水蛭喂食、换水,活儿不累,一天还能挣个百八十块钱,离家也近。”村民黄远国说。
今年2月,李店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联盟,带领镇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10家乡村合作公司,扩建50亩水蛭养殖基地,预计产值可达300万元。
农共富,实现增收新“钱”景
5月22日,广水市广水街道驼子村,10栋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哈密瓜种苗长势正旺。
“刚育完秧就开始种哈密瓜,之后播种花菜、苋菜、荆芥,大棚一年四季安排得满满当当。”驼子村党支部书记黄艳峰说。
驼子村两头低、中间高,因形似驼背而得名。过去,村庄一穷二白,村集体常年没有收入。2018年,驼子村“两委”换届,推选黄艳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黄艳峰就被村民堵在村委会门口讨债。
现状如何改变?2021年8月,经村民商议,驼子村集体独资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公司建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现代企业制度,流转荒地荒塘,大力发展产业经济。
公司兴建育秧工厂,提供农业耕种“一条龙”服务,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水稻,彻底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公司通过引进资金、多村合作、自主经营等模式,形成水稻种植、蔬菜大棚、莲藕种植、王鸽养殖、农机服务、大棚育秧等八大产业,带动农户扩建蔬菜大棚200余个,带动120余人“家门口”就业。
2022年,驼子村合作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0余万元、盈利172万元。今年1月,驼子村召开乡村合作公司年终分红大会,现场分红100余万元,900名村民享受分红收益。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程淇 通讯员 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