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农业的命脉,然而长期以来,“大水漫灌”的粗放用水模式,既造成珍贵水资源的浪费,更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隐形成本”。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广水市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突破口,打出一套精准施策的“组合拳”,不仅让农田“喝”上明白水、高效水,更激活了农业节水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节水、增效、农民受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改革之前,广水市不少灌区流传着“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有错”的说法。“福利水”“大锅水”的传统思维,催生了用水粗放、设施老化、管护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渠道“跑冒滴漏”现象突出,用水高峰时上下游农户还常因争水产生矛盾。
改变的契机,源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广水市将此次改革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抓手,专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水利、农业、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力量,明确将其定位为关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变革,为改革落地筑牢组织基础。
这场改革并非简单“涨水价”,而是一套系统施策的“组合拳”。在硬件改造上,广水市积极投入资金,对骨干渠系、末级渠系开展全面节水改造,同步安装超声波流量计、遥测终端等智能化计量设施,实现从“源头”到“田头”的水量精准计量,让每一方水都“有据可查”。
在价格机制上,广水市在科学核定供水成本的基础上,实行“分级分类”水价制度,对粮食等基本农作物保留优惠水价,保障农户基本种植需求;同时创新建立“精准补贴+节水奖励”机制,对采取节水措施、用水量低于定额的农户或合作社直接给予资金奖励,既确保农户总体用水负担不增加,更让节水者实实在在“得实惠”。
在管理模式上,广水市推动各属地政府及基层组织落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自己的水费自己收”,彻底打破以往“多头管水却无人负责”的困境。通过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的农业水权制度与水价形成机制,清除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用水管理、主动节水的积极性。
如今行走在广水市的田野间,渠系畅通无阻,水流有序可控。这场以“水价”为杠杆的改革,正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撬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型,为当地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