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探索“党建+公益诉讼”模式,助力古树名木保护

07-25 17:15  

根植千年古邑“应山”红色沃土(广水市原名应山县),以革命老区应山为精神坐标,取意市花“映山红”的炽热生命力,“应山·红”品牌铭刻着广水检察人如红艳山花扎根大地、守护法治春天的赤子丹心——它既是烽火淬炼的忠诚底色,更是时代赋予的担当使命。为深入探寻“应山·红”精神如何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服务支点建设”赋能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广水市检察院特开设本专栏。展示检察干警所思所想所悟,分享以检察履职传递司法温度,聚焦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展现新时代检察干警的良好精神风貌。

广水市位于桐柏山、大别山两大山脉交汇处,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森林覆盖率达39.31%,现存800余株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构成独特的“绿色编年史”。广水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部分古树存在根系裸露、未按规定设置铭牌、护栏等问题。一树一流域,一案一生态。古树保护不是孤立的司法行动,而是流域治理的微观缩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院坚持党建引领,针对古树保护中较为突出的跨部门协作难题以及基层保护能力不足困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和战斗功能,探索完善“党建+公益诉讼”模式,以支部党建品牌激活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动能,以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法律监督权威性和执行力。

坚持思想引领,打造专业化办案团队

以机关第二支部党员干警为“排头兵”,成立专业化办案团队,将支部党建落实到公益诉讼办案全过程。坚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搭建党组带头学、支部跟进学、检察官联席会研讨学、青年干警读书班、检委会专业学的“五学联动”学习机制,通过常学、常思、常讲,持续树牢助力长江大保护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支部的核心作用,通过开展“以党的创新理论说办案、讲工作”活动,引导公益诉讼检察干警一体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的要求与检察理念有机融合。

深化党建互联,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以“党建互联”的形式,加大与相关行政单位党组织的密切沟通配合。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注重发挥支部联建优势,强化与刑事检察、案件管理、控告申诉部门的衔接配合,协同发挥检察机关监督职能,有效解决古树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的及时性问题。通过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打破行业壁垒,与林业等部门从线索移送、协作调查、联动配合、案件会商等方面细化了协作内容。2024年9月,该院走访调查发现该市某乡镇一棵屹立340年的古银杏树面临倾倒,针对资金困难以及监管部门面对的执法难题,该院以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与相关部门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通过“以党的创新理论说办案、讲工作”的方式展开深入讨论,凝聚了法治共识,有效推动了各部门职责的厘清以及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助力古树保护机制的立体化。

加强机制融合,提升检察工作质效

坚持“党员+”模式,多渠道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聚势赋能公益保护。探索“党员+特邀检察官助理”模式,吸纳在环保、资源、农业等领域执法一线的党员为特邀检察官助理,协助检察官开展线索研判、调查取证等工作。探索“党员+志愿者”深度融合模式,从全市网格员以及社会组织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保护的党员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进一步发挥志愿者“神经末梢”和“最强外脑”的作用。2023年以来,“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共发展吸纳志愿者25人,平台推送古树保护等线索22条,成案29件,志愿者、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办案30人次。

强化品牌赋能,激活公益诉讼业务动能

该院坚持党建引领,以古树名木保护为“小切口”,在探索完善“党建+公益诉讼”模式的基础上,深化“广检护青绿”支部党建品牌建设,通过党建纽带,公益诉讼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不断推动生态保护法治化、系统化。2024年以来,该院采取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办理公益诉讼案件85件,办理的某军用机场“净空”公益诉讼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办理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案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撰写的《合力筑牢安全防线 共同缔造美化家园 》荣获第六届“湖北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共同缔造典型案例。

注重广泛参与,织密生态保护安全网

该院成立由检察长牵头的党员办案团队,党员骨干在案件办理中挑重担、办大案,通过“寻访+体悟+办案”模式解决古树保护难题,实现政治与业务的双向融合。机关第二支部党员干警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沉浸式”以案说法,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同时,鼓励基层党员群众积极向检察机关提供环境污染、非法采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线索,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两微一端”等平台,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宣传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相关工作得到上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

(通讯员王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