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大精神 建功支点建设】烽火丹心照山河 红色广水续荣光

09-04 10:14  

青山巍峨,碧水长流。地处鄂北门户的广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其名与山河同辉,与英雄气概共铸于这片热土。

时光荏苒,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仿佛仍可听见历史的回响,看见先烈浴血奋战的身影。

1938年,日寇进犯应山,广水军民奋起反抗。1945年,抗战胜利的曙光照亮山河,七年的艰苦卓绝,广水人民用血肉之躯,筑就了一道不屈的抗日长城。

今天,我们追寻英雄足迹,探寻那段烽火岁月的铁血忠魂,感受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澎湃回响。

烽烟淬铁骨,热血铸丰碑

广水市自古系南北交通要冲,荆楚咽喉之处,境内著名的“应山三关”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了这座古城的宁静。面对日军的飞机、重炮,应山军民的抵抗悲壮而惨烈。10月24日,县城沦陷,山河破碎。日军在此推行高压统治,烧杀抢掠,累累白骨记录下侵略者罄竹难书的罪行。

国仇家恨,激起了广水人民最决绝的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水人民在敌后燃起抗争的烈焰。一支支抗日武装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他们依托大别山和桐柏山的有利地形,依靠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从蜂子山军民同心,土枪大刀破敌胆,到天子岗军民联手,一夜拆毁敌寨墙,广水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不屈的抗争。

周志坚,这位从大悟走出的“红军虎将”,其威名在广水大地上广为流传。1941年,时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旅长的周志坚,亲率三十八团奔袭李店。战斗异常激烈,面对日伪军的负隅顽抗,周志坚沉着指挥,成功阻击了援敌。经过六小时鏖战,歼灭日伪军100余人,彻底摧毁李店据点,极大震慑了应山境内的日伪势力,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士气。

薪火映丹心,精神永流传

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在战场上迸发出的忠诚、担当与奉献精神,已深植于广水人民血脉,成为新时代激励前行的力量。

每年清明,广水市烈士陵园都会迎来一批批稚嫩身影。中小学生们手持纸鹤与菊花,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该市广泛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重走红军路”等活动,邀请老战士、老党员和党史专家走进校园、社区,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听者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在广水,抗战精神活化为可触可及的身边榜样。“兵支书”黄艳峰,退伍不褪色,他扎根家乡广水街道驼子村,带领村民兴产业、美村庄,让一穷二白的驼子村挺直“腰杆”。他身上那股军人的“犟”劲,是对革命先辈攻坚克难精神的最好继承,是新时代“铁血忠魂”的最好注解。

如果说黄艳峰的“战场”在广袤乡村的田间地头,那么战士黄凯的“战场”,则在雪域高原的万仞绝壁。他用年仅26岁的生命,诠释了抗战精神中最炽热的篇章——保护战友,舍生忘死。

海拔3500米的西藏雅鲁藏布江建设工地,一个巨大的标识牌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将战友肖涛一同卷入滔滔江水。千钧一发之际,黄凯没有丝毫犹豫,奋力冲上前,一把推开战友。肖涛得救了,而黄凯却从20余米的高台坠入激流。英雄的壮举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融入血脉的信念。入伍4年来,黄凯一次次在恶劣环境中圆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他的故事,正是广水铁血忠魂在新时代最为动人心魄的回响。

从脱贫攻坚战场,到抢险救灾一线;从三尺讲台的默默耕耘,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无数广水儿女正用行动,续写新时代的英雄篇章,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征程上绽放出耀眼光芒。

赓续荣光路,基因植厚土

为了让红色记忆看得见、摸得着,让后人有处可寻、有物可思,广水市始终将抗战旧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成员,广水以建设“红色大别山”为契机,修复将军寨、兴旺寨等红色战场遗址,集中整修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打造广水市“双拥荣誉展厅”、印台山文化生态园“双拥主题教育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配合驻地部队新建黄继光荣誉室,荣誉室每年接受教育人数达3万余人次。

除核心旧址的重点打造,广水还着眼于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形成从“一点红”到“一片红”。串联起郑位三、李先念旧居、吴店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尹家湾革命旧址群等十余处革命遗迹。广水市通过规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散落的“红色珍珠”串珠成链,打造集历史教育、观光旅游、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区。

战争硝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永存。回望历史,我们致敬先烈;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伟大的抗战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广水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壮丽篇章。

(通讯员程淇、李茵、曾瑞鸿、刘凯、吕耀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