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2日,广水市遭遇新一轮强降雨天气,其中关庙镇、长岭镇等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小时雨强达78.2毫米。
面对旱涝急转的复杂形势,广水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防汛与抗旱双重任务,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千里眼”预警,让风险看得见
连日来,广水市启动城区排水设施清淤专项行动,对应山城区19处道路排水设施进行了清淤疏通工作。目前已完成1137座雨水井、257座污水井的清淤工作,疏通排水管网7400余米,清理污泥100余立方米。
“清淤后,道路积水问题将大幅减少,同时也能减少雨水冲刷垃圾入河造成的污染。”施工人员表示,此次清淤工作有效提升了管网排水能力,为市民安全度汛提供了保障。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广水市正以责任之心、科技之智、保障之力,全力在防汛大考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该市创新构建“三级包保+网格管理”立体防控体系,形成“市领导包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闭环责任链。全市被划分为1800余个防汛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防汛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科技赋能成为本轮防汛的“千里眼”。3500余名防汛人员接入12379气象预警平台,17个镇办安装的“天气盒子”实时传输水雨情数据,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智能监测网。当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后,应急管理部门立即启动“叫应”机制,通过短信、广播、微信群等多渠道向基层单位和公众推送信息,确保预警穿透“最后一公里”。强降雨期间,广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应急、水利、住建等部门联合研判,动态调整防控策略,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该市隐患排查突出“拉网式”与“人性化”结合。前期排查的780处防汛风险点全部建立动态台账,此次降雨中,工作人员对山洪沟、地质灾害点、城市内涝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复查,在漫水桥、涵洞等危险地段拉起醒目警戒线。根据“一镇一册”转移方案,全市梳理出406处需转移的风险点,涉及1.77万名群众,工作人员逐户发放“转移避险明白卡”,用通俗语言标注逃生路线和安置点信息。
物资保障凸显“硬核”与“智能”并存。1.4万立方米砂石料、14.7万条编织袋、8300余件抢险设备提前储备,多台无人机随时待命,对讲机、卫星电话、华为视频会议系统多方监控,随时准备巡查和紧急情况下联络,确保应急指挥“零延迟”。8600余名应急队员全员待命,24小时轮班值守,通过不定期抽查确保信息报送“快、准、全”。
“铁脚板”落实,让群众心安宁
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广水市各乡镇闻“汛”而动、迅速响应,全力织密织牢基层防汛“安全网”。
防汛备汛,预案先行。蔡河镇联合广水市国土资源局,系统性地编制了《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等三大核心预案,强化应急准备。向重点区域住户发放了563张“人员转移明白卡”,清晰标明了转移路线与安置点。本轮强降雨期间,成功转移安置了甸子山社区的5户16名群众。
实战演练是提升应急能力的“试金石”。陈巷镇在李岗“村官”塘水库组织了防汛应急演练。演练模拟了水库大坝渗漏的紧急情况,抢险救援组携带铁锹、沙袋迅速进行坝体加固;人员转移组则按照预定路线,对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采取“一对一”帮扶,有序组织群众抵达临时安置点。
郝店镇实行双线作战,打好防汛抗旱“组合拳”。在防汛方面,组建了38人的专业队伍,储备沙袋6000条、砂石料1200方等物资,对全镇5条主要河流、15座水库完成隐患排查,修复6处问题。在抗旱方面,通过飞沙河灌区持续14天放水230万立方米,启动36座灌溉泵站,清理渠道32公里,科学引导农户改种耐旱作物,全力保障农业用水。
面对瞬息万变的雨情水情,快速响应和严密部署是取胜的关键。余店镇建立了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严格执行党政主职24小时驻地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极端天气来临之际,镇应急分队60人与各村应急分队390人提前动员、随时待命。该镇对所有漫水桥、过河便道安排专人值守,严防人员涉水;对13座小(一)(二)型水库进行全面巡查,确保险情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处置。
(通讯员刘冬、李茵、高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