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余店镇爱心托管班:方寸教室里的民生温度

07-25 08:39  

第二批托管服务提质工程基层观察

下午两点半,余店镇爱心托管班的小教室里,20个孩子围坐成圈:有的在老师指导下订正作业,有的跟着志愿者学折纸,还有的在图书角翻看绘本。窗外,下班的家长匆匆走来,隔着窗户望见孩子专注的模样,脚步不自觉放轻——这个仅一间教室的托管班,虽没有宽敞的运动场地,用满满当当的温暖,填满了乡镇孩子放学后的时光,成为第二批托管服务向精细化延伸的生动注脚。

一、小空间里的大关怀:让两类家长都“托得稳”

“以前总怕孩子放学在街头乱跑,现在教室门一锁,隔着窗户就能看到娃在写作业,心里踏实多了。”在镇上零食铺上班的王女士,每天路过托管班都要往里望一眼。而农户张先生的感慨更直接:“夏收时在地头多捆一捆麦,托管班老师会多照看半小时,这教室虽小,却能装下咱庄稼人的急。”

余店镇爱心托管班的“巧思”,就藏在这方寸之间:

• 针对上班族家庭,将托管时间延至晚五点半,把教室划分为“作业区”“阅读区”“手工区”,空隙隔离出独立空间,让写作业的孩子不被打扰,做手工的孩子能围坐协作;

• 针对务农家庭,保留傍晚五点的常规托管时段,提前10分钟组织孩子整理书包、预习功课,确保家长收工赶来时,孩子已做好回家准备;

• 特意在教室后排留出“临时等候角”,摆上小凳和饮水壶,供晚到的家长陪孩子稍坐,避免风吹日晒。

“教室就一间,但老师会按时间分组,先接的孩子在‘快速整理区’,晚接的在‘深度辅导区’,一点不挤。”王女士说。数据显示,这个小教室运行半年来,当地孩子放学后独自滞留街头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上班族因接娃请假率下降70%,农户农忙时的“心头事”少了一大桩,家长满意度达98%。

二、小课堂里的大天地:让成长不局限于空间

“没操场咋活动?咱把游戏搬进教室!”托管班老师卢老师的话里满是智慧。没有户外活动场地,他们就把乡土资源、趣味知识“请”进教室,让小空间变成“成长乐园”:

• 桌子拼起来就是“探索台”:孩子们跟着志愿者看向志愿者提供的照片,让孩子们看见农民伯伯们的不易,让孩子们回家在一次性餐盒里培育豆芽,记录“植物生长日记”;

• 墙面变成“展示墙”:贴满孩子们的贴画、评语,每幅画旁都标着“作者的话”——“这是我家的麦田”“奶奶教我剪的窗花”;

• 走廊当成“微跑道”:组织低年级孩子玩“萝卜蹲”“词语接龙”,高年级开展“课桌辩论赛”,用动静结合的方式释放活力。

“我儿子以前总说‘教室不如操场好玩’,现在天天盼着托管班的‘猜谜语比赛’,看谁答地又快又准。”在镇超市上班的刘女士笑着说。四年级学生小张的作文里写道:“托管班的教室像个魔术盒,能变出纸折的麦穗,能变出纸飞机,还能听到老师讲爷爷那辈的故事。”

三、小投入里的大长效:让爱心持续“守得住”

“一间教室、几张桌子,花不了多少钱,但要长久办下去,得有章法。”余店镇党委书记在调研时说。这个小托管班的可持续密码,藏在细节里:

镇政府将教室维护、教具采购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却解决了大问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5名志愿者,在校大学生负责辅导作业,教手工以及轮流提供“临时看护”,形成“专业+志愿”的人力支撑;每周五放学前,老师会让孩子把“教室公约”念一遍——“轻走路、小声说、爱公物”,既培养习惯,也让小空间始终整洁有序。

如今,这个小教室的影响早已超出方寸之间:外出务工的家长听说“家门口有放心托管”,都有了返乡就业的想法;镇上的文具店主动捐赠铅笔橡皮,说“给托管班的娃用,值”。正如上级教育部门评价:“余店镇的实践证明,托管服务好不好,不在场地大小,而在是否装着群众的心。一间小教室,照样能写出民生大文章。”

傍晚五点半点,最后一个孩子被家长接走,付老师仔细锁好教室门,墙上的“孩子们的心情便利贴记录表”还在等待明天更新。这盏亮到黄昏的教室灯光,虽不及运动场的开阔,却用最实在的温暖,照亮了乡镇孩子的成长路,也照见了基层治理的民生底色——把群众的小事办实,就是最大的实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