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晨雾还未散尽,年过七旬的雷爱菊老人就拄着拐杖走向大山村老年大学,门口红色的国旗在朝阳中熠熠生辉。隐隐传出的欢声笑语,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曾经沉寂的鄂北村庄。
空心化困境中的银发守望。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村,广水市关庙镇大山村的青壮年流失率已超过80%。村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村1274名户籍人口中,常住人口只有243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75%,其中独居老人就有89人。“以前一到农闲,村头、树下到处坐着发呆的老人。”村医孙国享回忆道。空荡荡的民居、荒芜的田埂、日渐冷清的村小,构成了这个村庄的日常图景。
银龄学堂重塑生活新图景。2023年10月正式投用的大山村老年大学是用党群服务中心改造而成,该村就是以此为阵地托起了留守老人的“第二人生”。村支书李从建在工作中发现,不少老人到村委会请教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与外地子女视频通话,所以李从建在老年大学的课程表上,专门设置了最受欢迎的智能设备操作课,由村干部们手把手教授微信视频、电子支付等实用功能,耄耋之年的朱正喜、程天本老人如今已能熟练地与外地打工的孙子视频聊天。反诈课堂上,派出所辅警用方言讲述身边的各类诈骗案例,让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书法教室内,十余位“银发学员”屏息凝神临摹字帖;而最热闹的当属每周五的“棋牌争霸赛”,楚河汉界间的厮杀常引来阵阵喝彩。
公仆情怀铸就银发“生力军”。“把老人当父母待,把村务当家务办”,这句写在李从建工作笔记扉页的话,成为大山村养老实践的生动注脚。为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李从建将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杂物间改造成“幸福食堂”,每日提供两荤两素的热乎饭菜。他说“我们的职责就是服务群众,但是住在大山村的群众就剩下这些老人了,把老人服务好了,我们大山村的工作就搞好了”。如今,老年大学不仅成为大山村的活动阵地,更孕育出“银发调解队”“夕阳红巡林队”等自治组织,老人们自发参与村级事务,一年来共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7起,昔日的“被关怀者”正转变为乡村治理的“生力军”。
夕阳西下,檐角摇曳的红灯笼映照着老人们舒展的笑颜,这座曾经暮气沉沉的村庄,正在银发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正如李从建所言:“乡村振兴不该只有年轻人的诗和远方,更要让留守老人活出尊严与希望。”
通讯员:裴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