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追踪】做实医联体医共体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12-05 18:46  

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一批精品提案。为更加深入、全面展示委员提案从提出到落实的全过程,市政协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提案追踪》专栏,宣传承办单位办理成果,跟踪报道重点提案办理情况。今天播出《做实医联体医共体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患者家属 毛某某:“现在可以在家门口看病,真方便!报销比例接近90%,自己只用了几百块钱,还节约时间和看病来回的费用。”

长岭镇毛某某的孩子今年四岁,因“感染性疾病”多次在随州、武汉等上级医院住院治疗。这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长岭镇卫生院儿科就诊。患者入院后,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下派专家团队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西药抗炎的基础上,给予小儿推拿、中药雾化、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经过五天的治疗,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好转。目前,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已康复出院。

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周如意、马丽等10名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建议,呼吁完善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和利益”共同体,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政协委员 周如意:“虽然医共体建设已开始推进,但很多基层群众对分级诊疗了解不够,受就医习惯影响,不选择‘基层首诊’,看病先找大医院、‘小病大治’的现象常见,不但加重了经济负担,更浪费了医疗资源。”

政协委员 曾庆莲:“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我曾深切地感受到医联体带给基层医院和基层老百姓的好处。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它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局限。为突破这些局限,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益处,我提出了关于基层医联体建设的提案。”

通过充分调研,周如意、马丽等政协委员提出,加大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强化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强化协作夯实内部联结基础,最终引导群众正确有序就医,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就医需求。

承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局收到提案后,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研。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狠抓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加强远程医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欧阳杰:“我市已初步确定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为‘牵头’医院,十七个镇办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为医共体成员单位,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的三级联动责任共同体,初步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分级诊疗,促进了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就医秩序逐渐规范、医保基金合理使用。”

市中医医院作为医共体试点单位,先后与长岭、城郊、骆店、陈巷、马坪5家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共同打造“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重塑分级诊疗新秩序,加强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贴心、安全的医疗服务。

市中医院院长 彭长辉:“广水市中医院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和三级(乙等)中医院为契机,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合作,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同时广水中医院在广水市卫健局的带领下,开展了全市的中医联盟工作,并组建了5家乡镇医院的紧密医共体协作。我们中医院全年派出22人次,常年在五家医共体单位坐诊,共组织查房、讲课、坐诊等716场次。”

长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黄明菊:“我院选派人员到市中医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在儿科得到广泛应用,以其简、便、廉,深受患者喜爱。目前,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能够提供6大类10项以上、4大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市一医院被确定纳入全省数智化病理建设试点医院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作为全市民生工程高位推进,投入970万元,用时65天就建成了面积达1050㎡的广水市数智化病理中心,完善了全市病理数智化服务体系。截至11月15日,市一医院已通过数智化平台上传病理切片6649例,其中17个镇(办)卫生院向该院病理中心发送标本19例,62例疑难病例通过远程会诊得到解决。病理服务的小缺口,解决了全市人民群众就医难、就医繁的大问题。

市一医院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王杏林:“以往患者自行去上级医院会诊需要预约、挂号、等待检查,结果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会诊都在院内完成,直接将数字切片上传至省会诊平台,武汉中南医院的专家很快就给出了诊断意见,诊断后患者需要继续靶向治疗及持续内分泌治疗,这为患者节约了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也为后期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下一步,市一医院将进一步把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三甲医院创建结合起来,持续提升医院数智化病理中心的诊断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让人民群众看病更便捷、更高效、更实惠。

市二医院在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以创建三级医院为抓手,紧紧围绕基层急需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的帮扶举措,先后从骨外、呼吸、泌尿3个临床科室选派3名医疗技术骨干分别到太平、李店、十里卫生院挂职任副院长,将人才下到基层、先进技术带到基层、管理理念融入到基层、服务落实到基层,实现“输血”和“造血”并举,助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太平镇卫生院院长 刘波:“2024年7月,市二医院骨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马君朝挂职我院任副院长,在业务培训、指导、管理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帮我们带出一支‘拿得出、用得上、能胜任’的医疗队伍,为群众便捷就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医院一特色一品牌,居民可以就近找合适的医院就诊,不用动不动就直奔大医院了。特色医疗工作的不断推进,提升了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欧阳杰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卫健部门积极作为,全市三个医共体牵头医院 ‘四个下沉’共派专家90人、开展联合义诊39次、专家坐诊603天、教学查房771次、专业培训61次、远程会诊69例、远程放射诊断13402例,医共体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多赢目标。”

我市大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集约化、医疗服务同质化、诊疗流程科学化、诊疗费用合理化。通过整合医疗资源,纵深推进“双向转诊”,让资源与技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统筹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欧阳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管理架构落实,在牵头医院成立党群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疗质控、医保管理、信息数据六大管理中心;进一步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发展路径,推进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医共体远程病理、影像诊断、医学检验、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医共体服务体系,为推进强县工程和健康广水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广水市致力于破解基层医疗发展难题,和省、市级医院结成医联体,与镇、村级卫生机构组成医共体,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用心用情当好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融媒体记者:曾艳   宋蓓

责编:刘薇

审核:刘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