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溯史之迹,寻脉而往,看老区新貌(一)信应地委成立旧址

07-12 19:25  

吴店镇位于广水市西北部,桐柏山南麓,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旧址47处,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矗立着这样一座百年建筑——信应地委成立地。

百年时光星火燎原

信应地委中的“信应”二字,就是指豫鄂两省交界的河南信阳和湖北应山两县。“信应”是豫中平原南下江汉平原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9年1月20日李先念在四望山北麓信阳西黄龙寺主持召开会议,向豫南特委和信阳抗日挺进队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中原局关于大力发展抗日武装,积极发动中原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6月初,豫南特委书记刘子厚率信阳抗日挺进队一部进驻应北浆溪店,拟撤销豫南特委,在浆溪店成立豫鄂边地委,隶属豫南省委领导。旨在以浆溪店为桥头堡,巩固扩大四望山敌后武装抗日斗争区。1939年8月中旬,中原局撤销豫西、豫南两省委,恢复河南省委,将豫鄂边地委改名为信应地委。这便是信应地委成立的由来。

信应地委从1939年6月成立至1942年7月撤销改建为新的党组织,3年多时间内,组织领导信应边区县党组织,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支援抗日前线,将信应地区发展成我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抗日游击区、根据地基本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革命先烈熠熠生辉

刘子厚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信应地委书记,新四军第五师第二游击纵队政治委员等。建国以后历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于2001年逝世。

王海山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第5师15旅旅长,新四军第2军分区司令员等。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人事厅厅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监察委员会书记,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1990年8月22日,在武昌逝世。

危拱之是中央红军32名长征女战士之一。于1926年冬考入黄埔军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土地革命运动。1929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两次被开除党籍。第一次因反对王明宗派主义受到开除党籍一年的错误处分。第二次因反对王明“左”倾路线,被宣布永远开除党籍。1935年底,在毛主席亲自过问下,危拱之重新恢复党籍。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兼省妇委会主任、信阳抗日挺进队政治部主任、豫南省委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73年2月8日在北京病逝。

革命老区焕发新貌

步入浆溪店村的街道,一股厚重、古朴的味道扑面而来。在这条青砖绿瓦的老街上,一座近百年的老房子坐落其中,土墙灰瓦,绿石青阶,历经风雨、风化严重仍支撑起整座房屋的梁木,无一不在诉说着这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座房子就是信应地委成立旧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浆溪店乡的办公地。

随着青阶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信应地委成立旧址办公楼。吴店镇按照“一个三”“三个一”进行布展。“一个三”是刘子厚、王海山、危拱之三个重要人物,“三个一”一座楼、一口井、一张图。

针对信应地委成立旧址这座建筑,在建筑维修、提档升级方面依照修旧照旧原则,对这栋百年建筑精心修缮,保留了信应地委建筑的原貌,并对院内环境精心修整,铺设石砖、栽种花草,提升信应地委革命旧址风貌。

院子当中有一口井,是由刘子厚、王海山、危拱之合力挖成的。据说当时房屋周围被挖了个遍,都没有挖出水来。夜里刘子厚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就在院子里挖起井来。王海山、危拱之听见声音便出门协助刘子厚一起挖井。至半夜三更,终于挖出水来,三人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口由三人挖出来的井是我们党领导人带头吃苦、带头奋斗的生动注释。

进入展馆,便是一张图和三个重要人物的蜡像。这张信应地委行军、管辖范围图是广水市市委组织部朱教授历时两月有余,查阅大量文献,比对各种资料,走访当地老人后亲自绘制。绘制此图前后近一周的时间里,朱教授足不出户、挑灯夜战、修修改改最终绘制出这张地图,为信应地委成立旧址补上了珍贵的地图资料。

正当中便是刘子厚、王海山、危拱之三个重要人物商讨会议的蜡像。左手边的便是刘子厚,正当中便是王海山,右边唯一的女性便是危拱之。

(通讯员:史杲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