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
一位地地道道的广水农村娃,没有高学历,没有强背景,只有一股子好学劲、吃苦劲和不服输的“犟驴劲”,硬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农村娃从“送菜工”发展成拥有2600名员工、16个分公司的“团餐掌柜”......真正走近徐康,还是缘于11月初他们在广西南宁承接的一场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团餐服务业务。作为老总的徐康,从食材采购、餐食加工到封装配送、垃圾清运,每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现场检测,这一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采访之后才挖掘出这位85后总经理的实力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7年6月,徐康出生于广水市城郊街道办事处富康村。2003年考入武汉商学院,从小就酷爱烹饪的他,没有犹豫就选择了烹饪专业,三年专业的系统学习,更加坚定了他日后干餐饮事业的信心和决心。2006年毕业那年,他被派去一家星级酒店实习,一个月三四百元的工资,让他陷入沉思:纵观武汉“广厦千万间没有一平方是他的,车水马龙没有一只轮子是他的”,这样下去,前途在哪里?事业在何方?
苦苦挣扎的过程中,徐康一直在寻找商机,2009年,他终于和两位同学承接了汉阳一个小食堂的送菜任务,这让他欣喜若狂。
为了站稳脚跟、稳住客户,尽管老板要求严格,他仍然耐心地到后厨见事就做。需要土豆,他又洗又切;需要肉类,他又剁又绞,只要老板所需,他必定做。慢慢的交往过程中,他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食堂内部管理、员工权利责任分配等方面为客户出主意想办法。老板认可了,更多的食堂送菜业务都陆续找上门来了,最多的一年承接了二十多家。
凭着勤奋聪明又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力,徐康于2009年创建了武汉青青菜源蔬菜配送中心,次年成立了武汉市京膳坊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投入1000多万元在华中地区率先创办了第一个4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采用供港蔬菜模式经营。
经变革转型、引进优化模式,徐康的事业踏入了快车道。
在几年努力打拼的日子里,他深耕武汉,企业被称为武汉教育事业的“后勤部”。创业期间,他仍在勤学苦钻,现在他具备超前的团餐顶层设计思维及丰富的团餐行业管理经验,精通团餐服务全链条流程规划设计、过程控制及现场管控,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创新,积蓄力量,每天带领千人团队为武汉的大中小学校日均供餐12万人次,多次被授予中国学生营养餐优秀企业、武汉团膳快餐优质服务企业。
他临危受命,武汉疫情防控期间,京膳坊团膳承担起雷神山、火神山、江夏通用、沌口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等30多家单位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餐饮保障,累计服务80天,日均供餐6.1万份,累计供应485万份。这期间,因为人手不够,他亲自去为年轻援汉医生赠送价值300多万的良品铺子零食,亲自去家乡广水捐赠价值30多万的抗疫物资。我们问他怕被传染吗?他说“堂堂男子汉,不就是一条命吗?”。
他响彻全国,他的企业是国内外重大赛事保供的“常客”,随着不断壮大,企业发展战略着眼于全国乃至世界。从2017年世界飞行者大赛的餐饮保供开始至今,徐康带领团队先后服务过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2021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等多次国际、国内重大赛事餐饮服务保障工作,实现了零投诉、零断供、零安全事故,并获得广泛赞誉,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大赛餐饮服务保供商。先后当选为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全国最美家乡人”、被湖北烹饪酒店行业授予“企业家突出贡献人物”、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团餐优秀企业家”、被武汉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这么多耀眼的光环,徐康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而是每天还在团膳行业奔波着,现在几乎每天23万份盒饭等着他。23万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问他,累过吗?他说“累,但不敢停歇,因为那么多个员工要吃饭”。
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下,如今才36岁的徐康已经是一位拥有2600多名员工、16个子公司的“团膳掌柜”。二十年来,他背起行囊、异乡打拼;乘风破浪、成就事业;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用坚强的信念奏响了“团膳行业铿锵曲”,用每年4到5个亿的营业额,证实了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广水人”!
作者 : 岳爱莲
编辑: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