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记者乡村行(39)】广水:“蚂蟥王”引领村级之变

07-14 17:55  

盛夏的广水大地,骄阳似火。

7月14日,笔者慕名拜访广水市李店镇雷楼村蚂蟥养殖基地,了解村庄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探寻“蚂蟥王”背后的故事。

负债转盈余,干部越干越有劲

从十里街道出发,沿“三李线”一路前行5公里许,右拐过漫水桥,刻有雷楼村的石牌映入眼帘。放眼远望,一片白色的养殖大棚沿河而建,这就是雷楼村蚂蟥养殖基地。

雷楼村是李店镇有名的软弱涣散村,2021年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村副职干部仅能领到半年工资,主职干部一分未领。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说起雷楼村的发展变化,还要从村里创办合作公司开始。”雷楼村68岁老党员、退休村干部黄永红说。

近年来,广水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三乡英才联盟”为平台,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挖掘乡贤能人资源,为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注入新鲜“流量”。

任职村干部前,村民黄雄在广东当过销售员、采购员,干过部门经理,经营酒楼当过老板,2014年踏上返乡归程。离开商场进农场、脱下西装换农装,黄雄先后流转土地450余亩,新建年出栏1200头的生猪养殖厂,种植红心火龙果200余亩,利用荒滩种植速生意杨150亩,成为创业有成的“老板”。

2021年,雷楼村推选黄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引领全村发展的“领头羊”。

自己富不算富,如何带领群众一起致富?黄雄发现雷楼村交通便利、临河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品养殖。2021年,黄雄拜师学艺,到广东、江苏考察学习,率先投资养殖蚂蟥。

“村集体要发展,产业必先行,要不断‘造血’。”黄雄说。2021年9月,雷楼村合作公司成立,公司立足本村资源优势,通过“四议两公开”,集体决策发展蚂蟥养殖。公司与种植大户王金山合作,种植小麦350亩、油菜430亩,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农户实现“坐地生金”,村集体一举从负债转盈余。

2022年,雷楼村5名村干部工资全部兑现,村里筹资修路2公里,发放公益金2万元。

“大家越干越有劲。”雷楼村党支部副书记秦秀萍说。

养殖水蛭,“蚂蟥王”一举成名

棚外气温近40度,棚内闷热难耐,待一会浑身上下汗水直流。养殖池里,一条条近5厘米长的蚂蟥或畅游水中、或蜷缩在机瓦之下。黄雄随手拿出一块机瓦,上面攀附的十几条蚂蟥不停蠕动。

水蚂蟥又名水蛭,可用于活血化瘀,市场前景广阔。

人工养殖水蛭,需要技术和投资。孵化幼苗时,大棚水温要严格控制在25至30度,雨水不能渗入池中,以免水质发生变化。“此时的水蛭苗精贵得很,需要饲养师傅24小时监测长势。”黄雄说。

待到5月初,水蛭苗从精养池转移到养殖池喂养。此时每周要投食田螺一次。

2022年4月,雷楼村合作公司投资55万元,新建7个大棚、28个水蛭养殖池。8个月后,收获成品,鲜品价格每斤170元。依靠水蛭养殖,村合作公司获纯利润16.4万元。

今年3月,黄雄再接再厉,投入30多万元,从江苏等地购置种苗1620斤,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雷楼村“蚂蟥王”黄雄一举成名,养蚂蟥成为广水乡村养殖发展最有效益的产业之一,2022年雷楼村村集体收入达30多万元。

“1+10”抱团发展,带领群众共奔富路

一花引来百花开。

2023年2月,李店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联盟,推行“1+10”模式,1即雷楼村合作公司,10即镇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10家乡村合作公司,用共同缔造理念,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4月,乡村合作公司联盟投资200万元,扩建水蛭养殖基地50亩,新建大棚40座、养殖池160个。据初步统计,基地可养殖水蛭苗320万尾,收获鲜成品20万斤,实现产值320万元以上,盈利约150万元。

“打造广水水蛭养殖村,发展水蛭上下游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展望未来,黄雄信心满满,公司计划新建田螺养殖厂,解决水蛭饲料问题,实施公司包技术、销售,农户搞养殖等,带动村民一起干、一起赚。(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程淇、熊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