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桥村位于城郊街道办事处西南部10公里处,东南部与长岭、骆店两镇接壤,全村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走进马蹄桥村,你会看到整个村落的建筑,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马蹄桥村休闲亭子
“马蹄桥”这个村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故事说起。公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以左副元帅之职,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导人。他率军南下,攻破集庆(今南京境内),筹军50余万,设集庆为应天府。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江南政事。这时的朱元璋势力小,兵力弱,四面受敌,他利用元军主力和明王作战的机会,向南面和东面的主力进攻,取得胜利。
朱元璋路过的马蹄桥纪念亭
为纪念朱元璋,1355年老百姓建造此碑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朱元璋由集庆途经应山向德安(今安陆境内)行进,骑马行进路经秦家寨(现秦家湾)闻家河石板桥时,军内奸细用烈火在石板桥下烧了三天三夜。朱元璋带兵强行石板桥,马蹄被烫伤,马足受重伤。这时,朱元璋步行经过现在的锡山,在锡山下一脚踩了一个塘,鞭子掉进了塘内,现在被人们称为“连三塘”。为纪念此故事,后根据马蹄的足迹在桥面上刻下马蹄,以留后世,所以此板桥叫“马蹄桥”。
朱元璋走过的石板桥原貌
清朝时期,双河(今马蹄桥村境内)有一个名叫史大赖的人,揭皇榜治好了皇宫的一个妃子的病,皇帝封他为运粮官,还赐了一个金匣,建了一个庙,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至今,马蹄桥村史家河还有一个古时留下的胡同。这个故事本地人都知道,丰富了马蹄桥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香古色的村史。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滋润之下,以乡土、乡音、乡情、乡亲为纽带的“乡愁”,芬芳浓郁,吸引人们再次回归,一度冷清的村庄,重新动起来、靓起来、富起来。
近年来,城郊办事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落实,探索守好绿水青山、再现美丽“乡愁”的城郊模式。历史名村马蹄桥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马蹄桥村新建的钓鱼台
在城郊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马蹄桥村作为2022年市级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村,以马蹄桥以点带面,以湾塘塆、秦家塆、畈上塆、吴家塆作为美丽乡村示范建设重点塆,共投资700余万元,改造塘堰5口,兴建设公厕3座,扩宽道路5公里,刷黑3公里,清理河道1.5公里,对环境进行整治,让村庄“净起来”;种植树木3000棵,苗木花卉30万株,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让村庄“绿起来”,兴建文化广场两处共7500平方米,凉亭3座,建文化木制长廊200米,改造“马蹄桥”及兴建观光桥一座,让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兴建大棚20亩,种植有机蔬菜、草莓等经济作物,兴建家庭农场一处,带动观光、旅游、采摘,让群众“富起来”;安装太阳能灯30盏,让村庄“亮起来”,持续推进“五清一改”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村庄。
马蹄桥村新建的桥
马蹄桥村休闲观光亭子
马蹄桥将以随州、信阳为核心,拓展武汉城市圈都市市场,借势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的态势,以山水林田居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产业更新、文化崛起、村貌提升、设施完善、生态修复,重点建设“山水观光+康养度假”两大产品,实行“五变”运作方式(即: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乡村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形成“一办四带、一线串珠”空间布局(一办,即城郊街道办事处;四带,即十长线、应余线、平洑线、大邦线四条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带;一线串珠,即美丽乡村示范带通过湾湾通、村村通相互连接打造以点带面的串联轴),打造集特色产业兴旺、休闲旅游突出、美丽乡村宜居、生态文明示范等于一体的农业文旅村。
马蹄桥村文化广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传承朱元璋历史文化。拟将马蹄桥刷新重建起来,并辅之以实物、资料、情景再现等传媒手段,向后人宣传传统文化实践事迹,让古之典型焕发出新的璀璨光芒。
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于马蹄桥抵御南下日本军队,血战几天几夜,死伤上千人,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马蹄桥村决定讲好历史故事,铸塑抗日群雕,建设成为一个有看头、有讲头、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蹄桥村荷花产业
马蹄桥村美好的明天需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开辟,我们坚信,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广水乡村将变得更加美丽、和谐、宜居。(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