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回乡助振兴
3月24日,我市召开能人回乡助推乡村振兴恳谈会,回乡能人现场签约投资4.82亿元,助力家乡建设。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感召下,广水在外能人纷纷回馈桑梓反哺家乡,据统计,我市2021年新增回乡能人343个,他们带回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广水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真金白银改面貌
家乡的贫穷落后激起了游子心中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为了把家乡打造得更加美好,成功后的他们不求回报,投资家乡公益事业,或整修塘堰硬化道路,或栽种花草美化环境,或扶贫济困助学救孤。
2013年开始,为回报家乡养育之恩,能人魏以金在陈巷镇兴河村修塘整堰硬化道路;购买大型景观树、景观石;建成荷花池、月季花海,种植油菜花;修建中心广场、李白酒楼、兴河超市、五星级公厕等基础设施。开辟荒山3000亩种植蟠桃,吸纳150多个村民就业。9年来,魏以金累计向兴河村投入资金1亿多元,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使兴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大学毕业的关庙镇在外能人王宏,自2017年起,每年向曾经就读的关庙镇中心中学和广水市一中各捐款1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王宏累计向老家梅庙村捐赠资金680多万元,用于苗木基地建设、村级道路硬化等。
投资兴业促发展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基础。能人们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广水特色的种养殖产业,与群众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吸引群众不仅能就近就业得薪金、流转土地得股金,还能照顾一家老小,让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过去时。
五十出头的能人王德勇,在外干过工地、进过工厂、做过生意。2019年回乡创办了广水市蔡河镇瓜蒌种植专业合作,注册资本500万元,成为广水瓜蒌种植第一人。截止目前,瓜蒌合作社已从3年前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种植瓜蒌28万株,年产瓜蒌籽30万斤,瓜蒌根50万斤,瓜蒌皮20万斤,年创产值2000万元。从瓜蒌种植,到育苗、销售一条龙服务,王德勇不断开发瓜蒌产品附加值,带动周边5个村300余人务工就业,其中33个脱贫户48人,人均年增收2200元。
长岭镇万安村能人刘金平,为了把家乡建成梦中的桃花源,2014年成立了湖北万安金昊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承包村内5800余亩的荒山打造美丽寿山旅游景点。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栽植药用牡丹、樱花、红枫、桃树等,打造寿山四季景观园2000亩,年吸纳游客50万人次,每年带动家乡100余人就业增收。
回归故里挑重担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做给群众看不如带领群众干,在外打拼的能人们回归故里勇挑重担,以身示范带领群众振兴乡村。
吴店镇楼子湾村能人黄勇,45岁,预备党员,2020年5月放弃南方高薪返乡创业,成立了广水农鲜在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当选为楼子湾村人民公司总经理,吴店片区15个人民公司总顾问。作为党建引领下新型经济组织的掌门人,黄勇扎根吴店,以发展农业、服务农民为宗旨,定位“互联网+农产品”电商运营服务商,围绕吴店镇本地牛羊肉、大米、香菇、木耳等特色农副产品,采用直采直销、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经营,去年底,累计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仅销售吴店镇牛羊肉达4万斤,食用油3.6万斤,香菇、木耳4000余斤,带动户均增收2200余元。黄勇还把先进理念带回家乡,带领群众建设文明乡村,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2009年,28岁的郝昭在广东一家外资企业任行政总务课长,年薪13万元,加上爱人的收入,一家过着让人羡慕的小资生活。看到家乡的贫穷与落后,郝昭夫妇决定回家带领群众一起种植中药材,从试种成功到损失怠尽,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他们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2014年以来,合作社逐步走向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他新建加工厂房、购买加工机器,延长产业链。2018年10月,当了9年蔡河镇观音堂村副主任的郝昭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动下,不仅本村中药材种植规模日益壮大,还辐射到蔡河、武胜关、广办、李店、吴店、陈巷等6个镇办17个村400多个农户参与种植,其中脱贫户270多个,每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郝书记鼓励我加入合作社,他还无偿提供种苗及技术指导,并按不低于当时市场价回收产品。我家2亩地种植药材,每年收入1万多块钱,比原来种地强多了,他是我见过最有担当的村支书!”脱贫户黎建红如此评价他们的郝书记。
(乡村振兴局 刘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