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明恩是广水市(原应山县)早期红军战士,是城南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1927年12月入党,曾任红一军第一师分队长、连长,新四军挺进团、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第五师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安应县寿南乡乡长等职。1944年4月8日,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困,身中9弹,壮烈牺牲。
(一)
傅明恩,1902年6月出生于广水市陈巷镇寿山南麓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就给地主家放牛,挑起生活的重担。长大后,生得威武高大,孔武有力,是远近闻名的“大力士”。村里的磨盘,普通人要双手才能推得动,而他却能单手磨完一担稻米,不费气力。他本以为,只要老老实实、卖力干活,就能填饱肚子、养家糊口。但即使这样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日子却始终过得穷困潦倒,甚至还经常填不饱肚子,受东家打骂体罚、克扣工钱。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暗下决心,要反抗、要斗争,要把压在穷人头上“这些要不得的东西砸个稀巴烂”!1926年,大革命运动由南向北蓬勃发展,一些进步人士从武汉等地陆续返回应山,在广大乡村组织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受进步思想影响,傅明恩最早加入了孙舜钦领导的陈巷农民协会,并担任纠察队队长。在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运动中,他处事公允、待人真诚、勇于斗争,深得群众信任,很快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大家遇到矛盾纠纷,都愿意找他调解。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施展抱负时,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公开反共,并制造流血事件,屠杀共产党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遭到失败。当时,以陈炳兰、乐采臣、余尧福为首的反动土劣对农民协会大肆反扑,他们到处污蔑造谣农协聚众谋反,并收买国民党军队大肆搜捕,许多共产党员、农协会员和进步份子惨遭杀害。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暂停农协的所有活动,骨干成员立即转移外乡或就地隐蔽。傅明恩在寿山隐蔽了下来,秘密联络其他农协会员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4月,“宁汉分裂”。8月,军阀唐生智率军东征讨蒋,撤走了应山驻军,处在安(陆)应(山)交界的陈巷反动势力骤减,革命活动得以喘息。11月,中共应山县委在陈巷黄氏祠正式成立,并随后组建了农民游击队,傅明恩斗争经验丰富,成为游击队骨干。在党的先进思想感召下,傅明恩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的为广大劳苦百姓着想,真正的为最底层的无产阶级撑腰,更深刻认识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朽,经组织考验,12月,傅明恩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二)
为了重燃革命烈火,打击反动势力,应山县委决定,于1928年年关期间组织暴动,武装夺取应山县城。为摸清城内敌人情况,傅明恩带领几名游击队员扮作小商贩进入县城,仔细侦察记录,回去后向县委作了详细汇报。1928年1月13日,暴动如期举行。在县委组织部长孙舜钦(当时化名黄仁杰)领导下,傅明恩所在游击队参加了攻打县城南门的战斗。由于消息走漏,敌人加强了防备,几路攻城队伍虽然作战英勇,但终因敌众我寡,武器原始简陋,久攻不克,暴动未获成功。随后,国民党反动派串通反动红学会等势力到四乡“清剿”,捕杀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应山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大家不得不隐蔽或外逃。傅明恩隐蔽下来后,仍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他坚信黑暗是暂时的,反动腐朽统治最终会被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1928年秋,陈巷、骆店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并与安陆徐冲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应山南乡至安陆北部一带都在我们党的影响之下。12月,中共应山县委在骆店恢复,经历挫折后更加重视武装力量建设,决定将分散的游击小组改编为赤卫队,广泛发动农民,力量不断壮大。1929年,趁蒋桂军阀重开战端,应山县委抓住有利契机,迅速将革命运动推向全县,规模达到空前。12月19日,傅明恩和其他赤卫队员,配合红军先遣队,缴了陈巷反动团防李第丞的枪支,后在冷家湾集结,准备发起武装暴动,再次攻打应山县城。由于当地老百姓警惕性不高,暴动计划被土劣李运臣、夏惠甫等察觉告密。12月23日,国民党应山县政府纠集县警备队和各团防近千人,连夜前往包围冷家湾。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又下着大雪,绝大多数同志在屋内休息。夜里,傅明恩与几人在周边巡察,突然听到远处一声枪响,他异常警觉,迅速聚拢其他人员,在总指挥张振武、政治委员刘特森的率领下出村阻击。由于准备仓促、力量悬殊,未能抵挡住敌人进攻,暴动遭到失败。冷家湾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布通缉令,大肆搜捕我革命力量,党在应山的活动再次转入地下,傅明恩潜伏在陈巷、寿山一带,积极联络其他赤卫队员,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三)
1930年6月中旬,徐向前率领的红一军一师取得杨家寨胜利,后移驻黄柴畈休整,期间广泛宣传红军政策,招募青壮劳力参军。傅明恩闻讯后,动员比较熟悉的赤卫队员30多人,一起前往黄柴畈参加正规军,被任命为分队长。6月下旬,国民党第二十军进攻红一师驻地,扬言要为杨家寨报仇。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红一师采取诱敌深入、前后夹击的策略,在杨平口以东设伏,一举歼灭敌正规军1个团,缴获枪械1000余支。战斗中,傅明恩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深受官兵认可,随后红一师再次扩编,傅明恩升任连长。7月29日,红一师奔袭花园,战斗中傅明恩带领连队攻占了敌物资仓库,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红一师在平汉线连战连捷,兵强马壮,士气高昂,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1931年1月,红一师与红十五军一团合编为红四军十师,根据上级要求,傅明恩所在部队主要在边区一带与地方武装紧密配合,灵活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和消耗敌军有生力量。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川陕,实行战略转移,留下少量部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根据组织安排,傅明恩留在了应山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活动。当时的斗争环境异常残酷,国民党反动派为彻底清洗我红色力量,纠集大批部队和县民团、保安队、铲共义勇队等,实施惨绝人寰的“清剿”,最出名的就是“三个一律“,即:①“匪区”壮丁一律处决;②“匪区”房屋一律烧毁;③“匪区”粮食分给铲共义勇队,搬出匪区外,难运者一律销毁。后来又提出,“进驻山头,杀尽猪牛,见黑就打,鸡犬不留”等口号,妄图从根本上消除我生产和活动空间。为躲避敌人围剿,傅明恩带领人员钻山入林,昼伏夜出,反复周旋,过着居无定所、缺衣少食的生活,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即使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保持旺盛斗志,秘密联络革命力量组成便衣小队,针对敌人实施的“递步哨”“倒林”等“清剿”手段,灵活开展斗争,策应支援主力部队。1935年5月,红二十八军西出平汉线途径应山时,傅明恩带领游击队员积极配合部队实施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1938年10月24日,日军攻破平靖关、黄土关中国驻军的防守后,占领应山。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国共矛盾趋于缓和,我民间武装力量得到恢复发展。当时,党在应山有杨常安、李秀明、刘吉甫三支武装力量,其中刘吉甫中队党员数量最多、基础最好,傅明恩当时任副中队长,因对寿山周边情况比较熟悉,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号召群众抗日,发展壮大队伍,寻找机会打击敌人。
193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时任豫鄂边区省委军事部长的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到武汉外围作战,他们南下第一站,就选择应山浆溪店。在这里,他们与应山县委取得联系,并调派干部帮助应山县委开展工作。5月,根据李先念指示,应山县委军事部长杨焕民率一个中队从余店出发,傅明恩随刘吉甫中队从寿山出发,相继到达安陆赵家棚,与李先念、许金彪部会合。经中南局批准,李先念将这几支队伍进行整编,组建新四军挺进团,许金彪任团长,周志坚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杨焕民、刘吉甫两个中队的受编,是应山输送到新四军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扩大了新四军在应山地区的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的信心。挺进团成立后,李先念考虑到应山的武装屡遭挫折,力量薄弱,决定让刘吉甫中队仍回应山,在应南一带发动群众、扩充部队、筹集粮款、建立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权,傅明恩又返回了应山。8月,部队编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应山留守处大队,后又扩编为应山抗日游击大队,队伍扩大到200人枪,傅明恩先后任中队长、副大队长。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阳)宜(昌)会战,为牵制敌人兵力,支援前线抗战,上级要求各敌后武装力量主动向日伪据点发动攻击。5月15日,新四军挺进纵队8团利用夜色掩护,对马坪日伪据点发动突袭,应南县委军事部长余英和刘吉甫率应山抗日游击大队参加了战斗。战斗前,傅明恩带几名游击队员乔扮成商贩,混入集镇侦察敌情。入夜,他们悄悄登上寨楼燃起大火,制造混乱,然后趁机打开寨门,引导部队冲入镇内,捣毁伪区公所,击毙日伪10余名,活捉3名,并缴获一批物资。
1941年5月,日军为进一步分割我应南根据地,先后在张杨店、太平镇、应家店、寿山新街、刘家棚等地建立据点,并企图修通陈巷至平林的公路,以“蚕食”寿山基本区。为打破敌人计划,阻止侵略图谋,我抗日武装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毁路拔点”运动。6月28日,应山游击大队在寿山新街东侧设伏,日伪刚准备修路,傅明恩和其他游击队员就用罐子炮等进行攻击,并取得胜利。后来,日伪又组织了几次施工,均遭到阻击,这条公路最终未能修通。在拔除日伪据点战斗中,傅明恩等灵活运用战术战法,充分发动当地群众和基干队,经常进行围攻袭扰,令敌人惶恐不安,胆战心惊,不敢妄动,最终只得撤离。
(五)
傅明恩既能带兵打仗,又能管理地方政务,是应南有名的好干部。1942年8月,鄂中地委决定将安(陆)应(山)孝(感)三县相连的地区合并,成立安应县。为加强地方领导力量,上级决定派傅明恩到寿南乡任乡长。这一时期,正是地方工作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借机频繁发动袭扰,日伪加紧对控制区域进行“扫荡”和“蚕食”,地方杂牌武装和土匪经常进行掠夺破坏。特别是1941年夏秋,应山出现大旱,应南粮食几乎颗粒无收,遍地荒凉,人们生活极度困难,很多人被迫外出逃荒。傅明恩到任后,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动员富人租粮借款、救济灾民,号召逃荒灾民返乡、挖塘筑堰、兴修水利,有效解决了旱灾问题。安应县这场声势浩大的“千塘百坝”运动,延安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都进行了宣传报道。为保卫人民政权,傅明恩还大力加强乡游击队、民兵基干队等武装力量建设,积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成效明显。他的实干做派既收到了很好成效,又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上下都很满意。
我根据地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让一些国民党顽固派坐立不安,他们不顾抗日大局,蓄意制造摩擦冲突。1943年夏,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王楚卿、明怀华、周全章、麻鳝鱼等部1000余人,进入应南寿山地区,抢走耕牛100多头,烧毁19个村庄和一个军用仓库。傅明恩得知这一消息后,率领乡游击队、民兵基干队,迂回到敌军驻扎地双河寺,配合其他部队发起猛攻,将敌军击溃,夺回了被抢的耕牛和财物,并一一归还给老百姓。傅明恩的突出领导能力和出奇制胜的军事指挥才能,引起了反动势力的仇恨,他们收买意志薄弱者,为他们提供情报,准备暗中下手。1944年4月8日下午,傅明恩在平林李家畈秘密组织召开会议,不料被叛徒出卖,行踪暴露,国民党顽固派纠集力量包围了傅明恩等人住处,并进行诱降,承诺“只要退党反共,就能继续做官,还能得到奖赏”。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硬拼没有把握,傅明恩等人商议后决定先谎称需要时间考虑考虑,晚一点给答复。当时傅明恩向在场人员做战前动员,要求“生不当叛徒,死不作俘虏”。天黑后,傅明恩带领大家发动突袭,依托有利地形实施突围。敌人恼羞成怒,大喊“朝个子高的打”,目标直指傅明恩。为掩护同志转移,突围过程中,傅明恩不幸身中多弹,跌入山坳,藏入一处树丛。在敌人搜索时,他强忍剧痛不发出声响,未被敌人发现。次日天亮,我游击队员赶来找到傅明恩时,发现他身中9发子弹,鲜血染红了土地,双手在地面上硬生生地抓出了两个土坑,壮烈牺牲。(撰稿:朱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