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花园只许文化人进,神龛供奉9斤2两棉裤,400年柯家寨上演“土俗野古洋”

01-10 14:00   极目新闻  

有人说,冬天不是欣赏柯家寨最美的时候。400多年岁月的洗礼,难免荒凉破败。

然而,参观过随州随县小镇上这个古村落过后,寨子里积淀出的“土俗野古洋”碰撞出冬日升腾的精神热浪。正如草店镇文化站站长王本升所说:这是一个敬重文化、艰苦创业的励志教育基地。

躲流寇携家来随,耗时200余年建山寨

要进柯家寨,先过两道河。柯家寨古村落位于随州北部草店镇三道河村,三道河村的名称缘何而来不得而知,但寨子外的两条河至今依然静静流淌。

站在寨子外,三道河村支部书记柯红星指着靠近寨子的河流介绍说,这是护村河,为了阻挡外敌入侵而挖。村落处在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脉,背山环水。远远看上去,寨子就像一个撒开的鱼网,房子建在平地开阔外,三面都是山,村子由围墙围绕,隔断外面的世界。

柯红星说,现在的围墙仅三四米高,不及原来的一半高。听说,很早以前,从村外只能看到村内房屋的屋顶。

沿土路进寨,一座高高的寨门巍然耸立,拱形大门仿佛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而高处则是三个瞭望哨口,门右侧离地面约一米来高的斑驳的墙壁上,有一处圆形方孔。“圆形方孔代表钱,这是财富雄厚的标记。”柯红星说,这是南寨门,村里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如今只有南门依然完好,其他几座门均已被破坏。

寨内有两块古碑,其中《风霜终古》碑长2米宽60厘米,记载的是柯家在此地繁衍发展历程及建寨过程:明崇祯年间,柯氏始祖因流寇作乱,携家带口来到随北。至柯氏五世祖英特,柯家开始定居三道河南乡(即今柯家寨),并逐渐兴旺发达,广置田园,架桥修路,建房造屋,柯氏村落初步形成。

另一块是捐款碑。记载的是,自咸丰辛酉(1861年)冬,捻军南下,太平军北上,战乱不已;尤其到了光绪丙子(1876年),河南出现大饥荒,寇盗更多。为防止冦盗侵害,光绪三年(1877年),柯家寨内居民捐钱修建寨墙,深挖护寨河,购买火药,以图自保。从柯氏迁至随州,到建筑全部完成,耗时200余年。

文明人进“文明门”,石头台阶辨门户

打南门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四合院。作为柯家寨第十三代传人,柯红星熟悉村里情况,也成为村里义务讲解员。

在一处六级台阶的院落前,柯红星娓娓道来:“因为各家各户的院落依山而建,每个院落的大门进口处,都以就近取材的石条为基,铺成或三或五的踏步(台阶)。台阶的多少取决于该户的地位,地位越高,台阶也越高。村里也有两级三级台阶的。另外,你看,这个是门当,雕刻的图案不同,也表示主人身份不同。”大户人家的门当上雕刻着狮子头,

侧边则有“风火轮”。

极目新闻记者发现,各个房屋均为九檩十八柱结构,雕梁画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每家每户门前均雕刻有精美石鼓、石墩、门楣等。有的门口左右两侧还有一块半米高的青石,据称,那是富裕人家方便骑马的上马石。

在柯红星的带领下,有两栋房屋门头上刻有”诗书门第”和“文明门”字样,且风格类似于西欧。柯红星说,这证明那时的柯氏先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甚至有人可能出过国。“尤其是文明门,听老人讲,文明门后面是座后花园,要求会吟诗作对的文化人才能进入,一般人不能进”。

此时,记者眼前仿佛浮现了当年才子佳人摇着扇子,一步一吟的画面。园子里姹紫嫣红,点缀着点点琴声,三三两两的人凑成一团赏诗作画互相品评。

沿着小路往上走,则以土坯房居多,很多已经坍塌。村里老人说,虽然同在寨子里也分三六九等,有钱人家在下面的开阔地,建的是青砖房,而佣人和农户则住在后面坡上的土房子。

不管是土房也好,砖房也罢。柯红星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村里穿行,各户廊檐互相连通,即使下雨,不用打伞也能在村寨中串门行走。

村寨排水系统良好,寨中各个院落四周均设有排水沟,这些排水沟与总排水沟相连,蜿蜒曲折,穿行在寨子里,最后汇集一处,流入寨外的护寨河。

村寨后山最高的位置,建有专门的粮食仓库,“地势高滤水防潮。在仓库墙壁的上半部设有通风口,防止粮食受潮变质。”可见当时建筑非常讲究。

不供神佛祭棉裤,一条裤子传家风

问及柯家寨的发家史,村里的老人们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相传柯氏从黄陂逃难来草店定居时,一贫如洗,自垒两间草棚栖身。柯家有两个儿媳妇,大儿媳能说会道,滑而不实,小儿媳是个哑巴,忠厚老实。家中经常安排她二人一起出门到对面一个叫梨花寨的山上打猪菜。

每次到山上后,小儿媳总是老老实实打猪菜,而大儿媳要么游山观景,要么在山上睡觉晒太阳。等到要收工的时候,大儿媳一把将小儿媳打的猪菜夺下背回家,小儿媳空手回家要挨打,没办法只好回头重新打猪菜。小儿媳受欺,被当地山神看在眼里,并被她的勤劳而感动,决定帮帮她。

一次,两人又到山上去打猪菜,收工时大儿媳照旧抢了猪菜先回去了。在小儿媳一个人干活时,发现一马槽石里有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非常好看,就捡起揣在怀里带了回去给孩子当玩具。

孩子玩耍时,被爷爷发现,爷爷拿过来看,是块金元宝,就问孩子哪里弄来的,孩子如实告诉了爷爷。爷爷让哑巴媳妇再次找到那个马槽石,又捡回了许多金元宝。从此,公公不再让哑巴媳妇出去打猪菜了。柯家将这些金元宝用来修造房屋,置办家业。柯家从此慢慢兴旺发达起来。哑巴媳妇成了柯家的大功臣,柯家人都非常敬重她,再没人敢小看她,欺侮她。

柯红星说,这些故事无法考证,但他们柯家后人神翕上至今供奉着一条厚重的棉裤,这条棉裤据说就是当年让柯家发家致富的哑吧媳妇遗留下来的,哑吧媳妇一生勤勤恳恳,她死时穿的一条棉裤重达9斤2两,可见她的节俭持家、艰苦朴素之风范。

传说归传说,但据考证,占地规模达200余亩的柯家寨,辉煌时同时住着1万多人,热闹场景可想而知。

入选全国传统古村落,亟待深闺被人识

据寨内年老居民介绍,柯家寨建成后,并不是“固如金汤”,也曾遭遇几次大的洗劫。除1917年春,由宋湾、祝家店一带农民组成的“黄绫会”,攻破柯家寨,处死老寨主柯介之及家属十余口外。1921年11月,岩子河雇农朱云山带领绿林队伍,在“打富济贫,为民除害”旗号下,再次攻破柯家寨,将寨内财富洗劫一空,使得原有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柯家寨自柯家始祖来到随北至柯家寨全部建筑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二百余年,距今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现保存下来房屋建筑是逐年递增起来的,因为屡遭战火袭扰和土匪抢劫。破坏一次,修复一次,断断续续,建筑年代不一,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情形。

2019年,国家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公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随县柯家寨榜上有名。为了保护古村落,近几年来,村民大多已迁出寨子,目前仅20位老人舍不得离开,仍住在寨子里。

从草店镇中心到柯家寨约7公里,距随州城区约75公里。一条刚修的水泥路尚未完全开通。该镇文化站站长王本升介绍,由于交通及其他原因,目前柯家寨并未开发,尽管如此,河南等周边省市游客仍然慕名来村里参观。一方面增加了柯家寨的人气,但另一方面,也对古村落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在王本升看来,古村柯家寨的建筑设计,建筑工艺,风水易学等都值得去研究和学习。柯家寨不仅仅只是一个古村落,也是一个很好的现代人砺志创业的教育基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