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广水市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群驻村干部,他们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勇挑重担、甘于逆行,把希望的种子撒进田野,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大地,让驻点村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曙光”照亮小康路
——记广水市太平镇猫子湖村第一书记杨曙光
炎炎夏日,湖北广水市太平镇猫子湖村生态农产品销售部里忙的热火朝天。
“杨书记,歇一下吧!我来给网兜封口!”村民左厚明和杨曙光抢着把大蒜朝篮筐里装,大家动作麻利,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几百筐大蒜都打包好,也贴上了爱心卡片。看着销售部满地已打包好的吉阳独蒜,左厚明激动的说:“杨书记,村民们都在说,这次多亏了你帮咱们直播带货,把我们吉阳大蒜的品牌传播的更远,为我们增了收。从今年的形势看,我不能出去打工,收入减少怕连娃上学都供不起,真心感谢你们!”
“别太见外,你们的独蒜能卖得好,我们也最高兴。快,抓紧时间按斤数分类放好!”杨曙光忙着和村民们一起,把通过网络直播订购的大蒜一一核对。人群中,只看到他忙碌的背影。
不忘军人本色 五年扎根贫困村
1986年,杨曙光入伍参军。在部队,他从新兵训练中的业务尖子成长为班长,受到两次嘉奖,并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复员到地方,现任国网随州供电公司综合服务中心业务主管。
2015年起,他被组织选派到广水市太平镇猫子湖村开展扶贫工作,一干就是五年。村里条件艰苦,没有自来水,用着山上蓄水池放出的山沟水,水是浑的,他笑言这是纯天然农夫山泉。没有地方住,村里找到一处废弃的旧平房,他简单收拾下就住进去了。农村夏季蚊虫咬,冬季寒风吹,他说这点苦不算什么,当过兵的人没有什么苦是吃不了的。
2018年,考虑到村里工作条件艰苦,组织安排对所有的工作队员进行轮换。单位领导找杨曙光谈话,征询他是否愿意回单位,他毫不犹豫选择继续驻村。一则部室除他外都是女同志;二则现在村里的集体经济产业刚刚起步,村里还有很多很多事等着他去做。
猫子湖村由原青山村和绿水村合并而成,面积二十五平方公里,属于丘陵地貌,土地贫瘠,是广水市重点贫困村。过去,群众调侃该村“青山山不绿、绿水水不清,南北15里、落雨路难行”。全村共有127户贫困户共378名贫困人口,杨曙光和驻村队员们深入全村22个自然湾走访了解真实情况。宣传国家惠农政策,逐表逐项核实完善建档立卡资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难易等,研究提出帮扶措施,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帮扶计划。
全力驻村帮扶 “三真”书记赢民心
和杨曙光一起开展驻村帮扶的,还有工作队队员王文龙和储黎明,他们分别来自随州市交通局和民防办。
并肩战斗的日子,让王文龙对杨曙光多了份真切的感受。“我觉得他就是‘三真’书记:真心爱学习、真情去帮扶,真正在行动。”王文龙说,中央高度重视精准脱贫工作,杨曙光常常带着工作队员一起学习扶贫政策,交流扶贫经验,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猫子湖村。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村集体产业有了新的起色,村民文化生活得到提升。
工作队刚到村里时,村集体没有收入,村民们心气也不顺,经常有上访的情况。杨曙光和队员们一起商量,得首先帮村里建立稳定的集体收入。瞅着村里的日照时间长,杨曙光寻思着可以建个小型光伏电站。他和队员们一起商量、考察学习相关资料,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大家分头向各单位作了专题汇报。
在杨曙光的沟通协调下,2015年12月,三家帮扶单位共同出资的100千瓦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光伏电站累计收入已达50.2万元。从此,村里有了稳定的收入。”王文龙说,工作队又指导村“两委”用集体收入,发展特色养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困救助。
贫困户张保国女儿刚出生就患上了重症肺炎,杨曙光通过“轻松筹”,转发朋友圈号召身边人捐款,共筹集善款8000余元;黄春武养牛想扩大规模需要贷款,他连续半月跑银行为他贷款2万元;祝申巍和17户有小龙虾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想通过小龙虾养殖脱贫致富,他三下潜江,六进农户,引来专家授课;村里常年遭遇旱情,他联系供电所上门服务,利用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在临水电杆上设置了23个取电口,方便群众抽水。
左华安说:“杨书记以心换心,用真正的实干赢得了人心。”村里的乡亲也愈发信任杨曙光,大事小事都愿意请杨书记帮忙,他也成了村民们的“知心人”。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大家有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了,就没有干不好的!”杨曙光也更有底气了。
主动返村抗疫 平安守护六十天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杨曙光始终牵挂着村民的安危,正月初三他就赶回了村里。一到村,他就逐户走访,挨家挨户上门排查外地返乡人员信息,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正月初五,村里传出一则消息,边远村组的一户人家返乡人员,确诊为新冠病毒肺炎。“立即上报、隔离!我们工作队配合村干部马上对那户人家进行了隔离。”得知消息后,杨曙光忧心忡忡。他和村委会一起商量,如何做好村里人的稳定工作,更细致的让其他人员自行居家隔离。
“杨书记,村民们情绪很稳定,但我们缺口罩和消毒水,还有两个小崽没有奶喝,稀饭救急也不是个法子。”村组干部打电话向杨曙光求助。
“现在防疫物资紧张,不能等!刚好市里通知我回去补给,我办理相关手续,去市里找单位协调。”杨曙光当机立断,他和村委会主任立即分头行动。第二天,两人克服重重困难,拖着奶粉、泡面、单位支援的口罩、消毒液、体温仪等防疫物资匆匆赶回村里。
“村子里其他不能出门,需要采购的村民,我们也逐一进行统计记录,定期外出帮大家采购,并送到各户门口。”杨曙光说。2月14日,随州地区普降大雪,大雪封住了山路,汽车无法通行。“其实那天下大雪,我们没有抱希望你们会来,家里确实已经没菜了,正好你们来了,老远就喊,我出来一看,那么大的雪你们手提着走上来的,我当时特别感动,送了那么多菜过来,那几天吃地心里挺暖的!”在防疫的特殊时期,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之间的感情更亲密了。“杨书记和工作队为我们操心,那么辛苦,自己都没啥吃的,我自家塘里的野鲫鱼一定要送他尝尝!”村民左厚明偷偷把鲫鱼和一块生姜,放在了工作队的驻地门口,杨曙光看到表达谢意后把鱼退了回去。
整整坚守60天,杨曙光与村民同心战“疫”,为村民筑起一道坚实的疫情防控墙。
留住平台人才 建好产业奔小康
“2019年年底,猫子湖村整村脱贫出列了!但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后续的爬坡可不能停歇松劲。我们还要为村里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壮大村集体产业,将村里的农特产品拿到互联网上卖!”杨曙光正在为电商销售忙碌着。
猫子湖村的扶贫专干李鹏宇,33岁,武汉软件工程学院毕业,曾在浙江针织行业从事研发设计。“因为要结婚,我回到了村里。”李鹏宇见过世面,回村就张罗着和父亲一起养鸡养猪。“当时,杨书记给我鼓励最大,让我立足村里创业发展。”
如今,李鹏宇家养鸡10000多只,养鸭1500多只。头脑灵活的他,利用微信朋友圈当起了“微商”,把家里的土鸡蛋放在了网上卖。“杨书记鼓励我和村民一起发展,我们以村的名义在淘宝上申请了店铺,收集贫困户的农土特产,把他们打造成绿色品牌!”提起未来的畅想,李鹏宇很有信心。
“要让村民稳定住,能致富,必须结合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猫子湖村所在的太平镇是“吉阳大蒜”的主产地,村里采取“农户+基地”的模式,建立了200亩的大蒜种植园。“要做大做强大蒜产业,同时还要做好深加工,把产品卖出高附加值。”杨曙光带领村干部积极联系武汉轻工大学博士团队研究建立大蒜产业链,联系当地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希望把他们引入到村里来,就地对大蒜进行深加工。
“工作队来了,我们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左华安坦言,工作队把城里规范的管理经验,带到了村子来。“三重一大”的事情,都是商量着办;如何发展新产业,也都是先征求村民的意见。“氛围越来越和谐,工作也越来越好开展了!”
村里田埂和塘边上生长着许多的野菊花,村民在菊花盛开的时候就会采摘卖给收购者贴补家用。杨曙光召集村两委和村民们商量:“村里常住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劳动力不强的人,非常适合发展野菊花种植这种劳动强度不大的产业。我们可以尝试在荒坡上人工种植。”今年,他们首次种植了80亩野菊花。现在,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杨曙光正在和随州的制药企业联系,希望能成为野菊花制药原材料供应商,利用村里的坡地荒地大力种植野菊花,做大做强野菊花产业,实现产业的多样化和持久发展,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工作队既要把产业、技术、平台留给村里,更要把优秀的人才、宝贵的经验留在村里。”杨曙光说,他看好并相信猫子湖的村干部们一定能把乡村建设的更好。
电网改造了、道路硬化了、广场跳舞跳起来了……2019年底,44户123人也脱贫了,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6%将下降到1%。
每一个崭新的日子,第一书记杨曙光都像是希望的朝阳,照亮了猫子湖村的父老乡亲们奔走在小康生活的大路上……
通 讯 员:杨曙光
责任编辑:王译萱
审 核: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