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追梦人(六)

05-11 11:07  

前言:在广水市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群驻村干部,他们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勇挑重担、甘于逆行,把希望的种子撒进田野,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大地,让驻点村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执着书记的扶贫心曲

——记广水市交通运输局驻村第一书记陈应招扶贫工作事迹

2017年11月8日,军人出身的广水市交通运输局职工陈应招被局党组选派到长岭镇罗家垱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他的第二个小孩刚出生五个月,家里两个小孩都是爱人一个人在照顾。但陈应招说:“革命工作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第二天,他背起行李卷就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队伍,成为一名“扶贫人”。

下好基础先手棋

陈应招自小在农村长大,他心中暗暗许下誓言,要精心谋划做好扶贫工作,成为贫困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

驻村首月,他白天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晚上就在简陋的宿舍刻苦学习扶贫政策和上级精神。时间在流逝,主意和激情在他心中萌发,他思索着如何将部门职能和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上级政策与村情民情相结合,问计于民与局党组集体决策相结合,制定科学的扶贫计划,重点围绕“九有”,“以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开路破障,以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支撑,以维护和谐稳定为脱贫保障”的工作思路。

定下来的事情就要发扬愚公精神一步步推进落实。陈应招自有军人雷厉风行,较劲较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局党组大力支持和驻村单位通力合作下,筹资30余万元为村修桥1座,硬化道路6公里。阻碍群众出行的路通了,乡间羊肠道成为宽阔水泥路,群众的心乐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说:“驻村工作队就是不一样,陈书记是个实干书记,改变了我们村的面貌。”

为改变贫困群众生活状况,摆脱居住贫困,陈应招多方筹资,选择交通方便的村卫生室旁开展易地搬迁,29套漂亮的新居齐展展惹人喜爱,贫困户欢天喜地住上了实用美观的新房子。

精神文化生活是火焰,能点燃贫困户摆脱贫困的信心之火。陈应招筹集资金扩建了村办公室,党员群众到活动中心开会办事也方便宽敞了。与此同时,村级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相应的配套设施一一配置齐全。村民刘永强、肖后芳情不自禁地说:“我们现在过的日子和城里差不多,能活到一百岁就好了。”退休书记肖玉谦满意的说:“陈书记在我们村开展扶贫工作的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一天天看得见。”

产业奖补奔富路

驻村工作中,陈应招坚持每月入户走访,厚厚的《驻村工作日志》记录了每个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贫困群众的所需所盼他了如指掌。

陈应招通过遍访贫困户了解到,大多数人有劳动能力,但苦于没启动资金,没合适技能,没发展方向,大都是传统的小农经济,面对现状,陈应招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怎么带动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2018年初,他参考外地经验,制定了产业奖补措施。为让贫困户知晓,陈应招不惜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大力宣传产业奖补政策,激励贫困户“搞经济”。为打消群众顾虑,他鼓励大户示范带动,村民刘应东在他的指导下,建起200多亩的龙虾基地,陈应招一有空就泡在基地,手把手传授从产业指导员那儿获得的养殖技术,大力推广稻虾连作模式,逐步帮助刘应东走上发展快车道,还带动十余个贫困户和他一起干,安排多个贫困户就业,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组贫困户李世生,老伴眼睛犯白内障,可老两口能吃苦。陈应招到他家宣传产业奖励政策,鼓励他家种田20亩、养牛5头,鸡800只,产业奖补8000元,李世生年增收3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产业奖补政策不养懒人,重在扶智扶志,只有实实在在动起来了,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陈应招严格把握标准,拒绝了少数打招呼、说情,照顾性的扶贫,坚持原则奖励种养殖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一年来,共奖补资金1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民心一叶磁针石

大半夜,村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睡梦中。突然村委会的大门铛铛铛响了,“陈应招,我是老刘,我有急事找你说!”半夜打搅清梦的事情多了,陈应招也产生了条件反射。他披衣起身,找了一张椅子让来人坐下,耐心听着老刘口中的“大事”,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搞清楚情况后,陈应招开出了方子,并答应第二天一早马上解决,贫困户老刘才满意地走了。

其实,贫困户反映的大都是办低保、保低保、奖补资金多少,以及村民之间发生的纠纷,陈应招都平心静气给他们讲政策、做工作,有时不厌其烦解说好几遍。他深知百姓事无小事,这就是他一天的工作。陈应招最注重的是协调督办有关单位落实扶贫政策,他说,“扶贫政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那我们的扶贫工作就是虚的,群众也不会信任我们!”为此,他的坚韧执著劲一上来,部门的办事人员都见识了他的厉害。曾经有一次,他为了帮贫困户落实某个政策,硬是“逼着”办事人员立马办,直到很晚才陪着别人下班。他还经常帮贫困户代办证件,多次往返咨询对接贫困户住院费用报销;数九寒冬下雪时,他都会到五保、低保家中,逐一查看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贫困户史传雄患有心脏病,陈应招每次去都细心询问病情,嘱咐他按时吃药。遇到农忙时节贫困户家中缺劳力,陈应招就像救火队员及时赶来,和他们一起在田间耕种、收割、除草、施肥......群众都感慨地说,“有难事,找应招,招呼即到!”

陈应招总是说,“我所做的工作可能很平凡,很普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天只干一件实事,累积多了,就能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民心一叶磁针石,贫困群众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能为贫困户做点实事,我此生无悔。”这个铁骨铮铮的交通人,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毅与担当。


通讯员:高教荣 崔妍 张志

责任编辑:王译萱

审       核:李   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