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前线的“病毒猎手” ——广水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04-17 15:43   随州日报  

在广水市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梭在定点医院,奔忙在隔离病区,战斗在发热门诊,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面对面沟通,开展疫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就是被称作为“病毒猎手”的流行病学调查员。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是控制传染源、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举措。”我市疾控中心主任高群香说,通过深挖细查传染源,能够及时掌握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关键流行病学信息,靶向评估可能受感染的人群,对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关口前移控源头

“你这几天去过哪,接触过哪些人……”2月19日,在我市一医院,流调工作人员肖亮仔细询问着发热病人,试图从交流谈话中发现病毒传播的蛛丝马迹。

2月17日,我市抽调200多名精干力量,组建18支流调组、2支流调指导组。为保证流调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流调队伍中囊括了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并多次组织省地专家到各镇办开展流调业务巡回指导培训,对流调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细化说明,基层干部流调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流调和分析两手抓、两过硬。”高群香说,各流调组重点对每天新增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患者以及正在进行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大数据关联和摸排分析,排查结果交由各镇办跟踪管控,疾控部门进行流调分析,做到摸排、流调、分析无缝衔接,为流调及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逻辑依据。

我市流调指导组采取随机抽查、现场督查等方式,下沉到各镇办开展流调督导工作,重点围绕确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报告、流调分析进行督查,找出问题症结、深挖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确保密切接触者找得出、找得准、找得全。

重心下移抓摸排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市对流调工作进行大升级,将流调对象由原来的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扩大到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发热留观人员和已排除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断扩大流调比例,确保做到“应排尽排、应筛尽筛、应检尽检”。

“我们实行‘首调负责制’,对所有确诊病例进行规范建档,并上传到信息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线索,第一时间找出所有密切接触者,有效避免了二次扩散。”我市流调工作重点围绕各类密切接触者、发热患者等群体,深入开展无症状感染者查找工作,做到人人见面、户户见面,确保不留一丝一毫隐患。

精准摸排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流调工作的短板,采取动态调查、大数据分析筛查等方式,深入开展流调工作“回头看”,重点对前期已确诊或疑似的医护人员、公共服务人员、基层干部、村(社区)志愿者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筛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截至4月6日24时,我市累计完成采样送检12486份,其中确诊病例2078份、疑似病例1882份、血透病人533份、发热留观病人2395份、密切接触者2496份、医务工作人员1541份、其他人员1561份。

坚定不移强管控

“3月初,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我们纳入属地管控的外地返乡人员超过94000人。”高群香介绍,通过精准高效的“靶向”管控,筑牢了病毒源头控制“防火墙”。

“让大数据成为战‘疫’利剑。”该市对所有确诊、疑似病例、发热留观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实行“一人一档”,建立流调档案,聚焦确诊、疑似病例和发热留观人员、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确保流调信息清楚明了、具体详实。

我市分别明确了400多名市、镇办、村(社区)三级管理责任人、联络员,同时联合集中留观点管理员和医务人员,对“四类人员”健康情况进行严格监测管理,对健康状况存异的,及时更新电子档案、上报信息。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数据管理和使用,切实为流调工作提供数据保障和信息支撑。

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原则,该市采取“党支部+网络化+区块化”的工作机制,动员市、镇办、村(社区)2000多名干部职工、志愿者,建立“1+4+4”管理模式,按照“一日两测一报告”的要求,开展全民体温大监测行动,持续深入细致做好全民健康大检查。

截至4月8日,我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96例、排查出密切接触者5054人,为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刘刚

责任编辑:王译萱

审       核:李    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