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来源于湖北日报2019年9月7日第7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广水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努力探索推进生态修复、保护和开发的有效路径,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思想领航,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树牢绿色政绩观。广水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勇担赋予构筑鄂北生态屏障的重任,树牢“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要黑色的GDP,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绘好绿色规划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长远眼光做好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广水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精心编制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优化全市国土空间布局,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建设边界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线。目前广水生态红线保护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9%以上,为绿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弘扬绿色新风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广水坚持舆论引导、宣传引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推动绿色生态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突出产业领跑,夯实绿色经济底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做大做强绿色旅游。旅游产业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广水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境内三潭、中华山等“一区八景”旅游资源,积极策应河南“金鸡复鸣”计划,构建“鸡头在河南、金蛋下广水”旅游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徐家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对6万多亩水库进行生态修复,焕发出碧波浩淼、百岛竞秀的独特魅力。
做大做强绿色工业。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的绿色改造。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注入更多“绿色基因”。广水以推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新项目进入上,抬高“门槛”,更加注重环保程度、科技高度、人才密度,循环经济产业园、空调配件产业园等一批绿色项目先后花落广水。加快实施“百企百亿”技改行动,引导传统产业推进“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转换工业增长动能,风机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三大百亿产业”成为广水工业绿色发展的强力“引擎”。
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广水坚持绿色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着力建设蔬菜、甘薯、猕猴桃、油茶等万亩绿色农业板块,打造王鸽、小龙虾、甲鱼等亿元生态养殖基地。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市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80多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近200亿元,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突出生态领先,优化绿色人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推进城镇留白增绿,使老百姓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
下足宜居城镇建设“绣花功”。广水坚持“生态绿城、宜居新城”定位,着力提升“绿”的品质、塑造“水”的品位、打造“文”的品牌,推进“一河两岸”、印台山文化生态园等建设,打造“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绿中”魅力山城。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禀赋精心规划,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詹王故里”马坪、“养生水城”长岭、“四化同步”省级示范镇杨寨。
跑出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度”。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与田园风光,保留好乡村的独特风貌与乡愁记忆,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广水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三乡工程”,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产业融合、头雁带动、军地共建、乡情乡愁等“广水模式”美丽乡村示范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打好生态工程建设“组合拳”。坚持拉长板、补短板、强弱板,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抢抓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现场会在广水召开的契机,大力推进“五清一改”和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着力在“厕所革命”上下真功,在“精准灭荒”上出真招,在“污水处理”上给真力,在“垃圾处理”上动真格,“生态环境美、城乡面貌新、人民生活好”的旖旎画卷正徐徐铺开。
突出机制领衔,树立绿色评价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从深推进环保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环保不达标企业,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从实优化考核机制。建立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绿色发展作为干部提拔任免、职务调整重要指标,形成绿色发展的正向激励、负向倒逼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严格领导干部任期内环境增值和负债情况审计,让绿色成为党员干部政绩的主色调、主旋律。
从严压实生态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每年初市里与各镇办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半年一述职、年终一考核”,对排名靠后的,全市通报。加大环保督察问责力度,围绕企业达标排放、河道生态整治、环保项目建设等进行明察暗访,对责任不实、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真正让制度“长牙”“带电”,促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