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与中秋的那些诗

10-05 14:31  

湖北省广水市(原应山县)历史悠久,早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人活动,而在春秋时期,便建立了贰国。因地处冲繁之地,3000年来,无数走进应山和走出应山的文人都在中秋佳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今天恰逢中秋,特地摘取几首,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先上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就不介绍了,大家都熟,这首《静夜思》就是他旅居应山县隐居寿山的时候所作,虽然不能肯定是中秋当天所作,可全国人民都将其当做中秋文化的代表,每年中秋晚会必不可少。

寿山位于应山城南25公里处,原名寿峤,森林密茂,植被良好,山下水源充沛,自然环境优美,清同治《应山县志》载“山下之民,常有寿至百余岁者。”故此山起名为寿山,史籍载山高百余丈,其林麓为宝藏禅师道场,是佛教胜地。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青年时隐居此山,那首《静夜思》正是在寿山所作。

李白不是应山人,但是他在应山写的诗却引领了中秋文化,他的诗直白易懂,无论是谁,中秋时节来一首静夜思都是没错的。

第二位登场的是宋庠,他是应山人,北宋时期的宰相,文学家。

宋太宗喜欢唐诗,他尤其喜欢白居易的唱和诗,恰好他的宰相李昉也喜欢白居易,《宋史》本传称李昉“为文章慕白居易,尤浅近易晓”。《续资治通鉴长编》淳化二年十二月辛卯载: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十余人“观御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字并三体书诗石。上闻之,赐上尊酒,太宫设盛馔,至等各赋诗以记其事。宰相李昉、张齐贤,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亦赋诗以贻易简”,太宗遂命将这些诗编为《禁林宴会集》。

李昉(925-996),宋庠(996-1066),李昉去世的那年恰逢宋庠出生,两人又先后成了北宋的宰相,这是多么巧合的事啊,李昉编《禁林宴会集》,宋庠在中秋夜禁林对月,人生多少巧遇,尽在此时!

中秋禁林对月

休闲又遇中秋夜,正是千人赏月圆。

只见金轮呈倩影,才知桂魄献娇颜。

京城尽是银光闪,旷野全为雪色妍。

爽籁轻拂迎面绕,斜光照射满城垣。

明代兵部尚书毛伯温虽不是应山人,却也在应山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我们不知道他是来办的什么事,可是却可以想象他写诗时候的场景。

当时他住在“应山宾馆”(那时候叫应山公馆,只有吃公家饭的人才能住)里。估计也是闲来无事,偶然一看,墙壁居然有一首诗,落款为夏公瑾?那咱也趁着夜色在旁边附一首吧。殊不知,夏公瑾后来当上了内阁首辅(相当于总理),他就是和严嵩斗法的夏言。

应山中秋夜坐和公谨壁间韻

月色明如画,山城僻似村。

空庭便独坐,小扇却余喧。

忧国干戈动,怀乡松菊存。

夜深犹不寝,对影复冯轩。

杨涟(1572-1625),明代湖广应山人,明代著名谏官。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杨涟性格豪爽大气,诗如其人,绝不拖泥带水。这首诗写的没有半点思乡伤感之情,反而有种要上战场和奸党拼杀的感觉,我想,只有一身正气的人,才能写出这样豪气干云的诗词来。

楚闱中秋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居不觉近中秋。

天开银汉三千丈,人仰金风十二楼。

烛影遥添豪士气,桂花徧插少年头。

今朝得会嫦娥面,明日蟾宫任我游。

中秋节恰逢下雨,住在应山的人晚上可能看不到月亮了,那么古人是不是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呢,让我们看看古人遇到这样的事都怎么想?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他不是应山人,却拜应山人连舜宾为师,而连舜宾为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三十代先祖。某年中秋节,欧阳修没看到月亮,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中秋不见月问客

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

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

最后这一句,“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不容易理解,其实他是在推销自己另一首著名的词,而这首著名的词就叫《紫石屏歌》,好一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没看到月亮还不忘记推销他自家产的词,欧阳修要是活在当代,肯定也是个搞销售的人才。

《紫石屏歌》

月从海底来,行上天东南。

正当天中时,下照千丈潭。

潭心无风不动,倒影射入紫石岩。

月光水洁石莹净,感此阴魄来中潜。

自从月入此石中,天有两曜分为三。

清光万古不磨灭,天地至宝难藏缄。

天公呼雷公,夜持巨斧隳崭岩。

堕此一片落千仞,皎然寒镜在玉奁。

虾蟆白兔走天上,空留桂影犹杉杉。

景山得之惜不得,赠我意与千金兼。

自云每到月满时,石在暗室光出檐。

大哉天地间,万怪难悉谈。

嗟予不度量,每事思穷探。

欲将两耳目所及,而与造化争毫纤。

煌煌三辰行,日月尤尊严。

若令下与物为比,扰扰万类将谁瞻。

不然此石竟何物,有口欲说嗟如钳。

吾奇苏子胸,罗列万象中包含。

不惟胸宽胆亦大,屡出言语惊愚凡。

自吾得此石,未见苏子心怀惭。

不经老匠先指决,有手谁敢施镌鑱。

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其无谦。

宋祁,应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工部尚书。他的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某年中秋节,宋祁也和我们一样没看到月亮,他心情不好,居然还连写了两首诗,其中那句“一年此夕无穷恨,只是城鸦得稳栖”或许就和我们今晚的心情差不多。

中秋望夕不见月

异时凉月好,常尔惜严更。

此夜浮云恶,胡然溷太清。

心孤王粲牍,案对景山鎗。

海蚌犹能满,城乌更不惊。

裴回循北牖,黯淡倚西楹。

蛩杼逢时急,釭花得闇明。

桂高应自秀,蟾远太无情。

坐想瑶轮转,孤怀怅未平。

中秋不见月

天上浮云不肯归,凭轩坐惜桂华西。

一年此夕无穷恨,只是城鸦得稳栖。

著名作家林清玄就豁达多了,他看不到月亮,却不会像宋祁这样的“恨意无穷”,而是淡淡的说:

中秋节没有月亮真是扫兴的事。我想到,我们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则每个月十五都是月圆,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感觉的。生活实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时间看天色,中秋几乎成为惟一看天空的日子,我们准备了月饼、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们是多么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让月亮看看我们。好!月亮既然不出现,也就算了,我们吃吃月饼、尝尝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开始投人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其实,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月亮看不见只是被云层所遮蔽,井不会离开它存在的地方。这是为什么佛教把自性说成月亮,见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云层所遮,并不是没有月亮。可惜的是,我们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里看见一次自我的光明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或知道我们,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寻找生命的根源,不能觉知自我的光明,就连自己也不能自知了。

沧浪客评:新闻说,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七圆,即使你今晚看不到,还有明天和后天呢。即便明后两天也看不到,只要我们和林清玄一样,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明月就住你的心里了。摘取两句李白的诗,祝各位中秋节快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相关阅读